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了“孝敬文化节”。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家长坐在各自孩子的教室里,听学生代表上台讲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站在父母跟前,亲口向父母表示感谢。接着老师让学生在父母头上寻找白头发,拔下一根,放在学校事先制作好的“白发珍藏卡”里,永久留念。随后,全体师生来到大厅,仿照近年来国内祭奠人文始祖的仪式,举行了“祭祖大典”。主祭、陪祭等人员身穿“汉服”,行礼如仪。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是父母。当父母的人,要做好这一“本职工作”,也并不容易。尽管现在多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即一个“学生”两位“老师”,但严父、慈母的传统伦理在小家庭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致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作“学生”。孩子也没把父母看成“老师”。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听从老师教导,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认真学习,乐于助人,回到家里却成了霸王,十分任性,乃至飞扬跋扈。做父母的为了  相似文献   

3.
编前语:“家校沟通”是我们这期继续讨论的内容。北京光明小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配合的重要性。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用一些很好的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了合力,为孩子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选发了三位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们还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了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全交给老师管了。我想说,学生父母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为了孩子,家庭和学校要产生“共振”,也就是协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一致,首先是教育标准的统一。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教育的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其次是教育方法的一致。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基本做  相似文献   

4.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5.
赵成昌 《下一代》2011,(5):21-21
我校最近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例:高三学生杨某在家里一直是个好孩子,父母总是教导他“听话”,于是他逆来顺受,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一直是个好学生,老师总是教导他守规苦学,于是他品学兼优,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直无可挑剔的学生,最近却被一个坏同学打伤了。  相似文献   

6.
“父母老师”是指那些子女在本校读书的老师们。笔者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亲身体会,给“父母老师”们谈几点建议。建议一:不要搞特殊化。教师子女学生享受特殊待遇的常见的现象有:骑的自行车放在老师停车处,在教室里座位是永远是最好的位置(其他同学轮流换)。食堂打饭占用教师窗口,可以不排队;吃完后的餐具丢下不管(其他同学要求带走放到指定的地点);外出活动同学们步行,他们可以坐父母的车子;其他班干部要通过选举,他们直接任命,上级分给学校的学生荣誉,学校分给班的学生荣誉,他们都努力争取。总之“,父母老师”只将他们当子女关心,而未当学…  相似文献   

7.
问题     
小明今天一回到家就对父母说:“今天老师在学校问的一个问题只有我答得出来耶.”父母高兴地问道:“是什么问题呀?”小明:“老师问谁没有交作业.”  相似文献   

8.
海岩 《辽宁教育》2010,(10):26-28
学生说:“这所学校可好了!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 家长说:“这所学校可好了!老师把我们想到的做好了,把没想到的也做好了。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 来过学校的领导说:“这所学校可好了!学校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感觉挺神奇,有特色,很规范。”  相似文献   

9.
马卫标 《江苏教育》2005,(2A):25-25
该校对全体在校生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查,全面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地址、监护人、父母的工作地点及单位、父母的联系方法: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学校的“关爱”工作,建立中学生心理咨询疏导室,适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于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还责成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请教解决。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缺失、对父母及教师的教导排斥等不良现象,只前,长葛三高存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活动以主题班会为主要形式,包括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亲朋、感谢学校等主题。其中以感谢父母养育为突破口,逐步向外延伸。学校通过“读”。即学习当代孝子张尚昀等典型人物的事迹;“说”,  相似文献   

11.
某学校语文测试中,有一填空题应填上“口蜜腹剑”,但老师在改卷中发现有一学生竟然填写的是“口蜜腹健”。使其意大变,被老师扣了5分,该生大喊冤枉,说老师批改错误。因其差3分及格,回家被父母一顿好骂。几天后,该生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调查指出:“刚入学的五六岁学童,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有自信,而当他们16岁时,这一百分比急降为18%。五分之四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重新面对学习时会有无力感。”据北京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学生眼中的老师形象又如何呢?调查显示,学生中有.8%承认“在学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师”;37.4%“害怕老师向自己的父母谈自己的情况”;52.5%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29.2%头脑中的班主任形象“很严肃”;18.2%觉得班主任“动不动就发火”;5%从没有单独和老师说过话。看到班主任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的学生仅占47.5%”。……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学楼的转角处有一面镜子.上课前老师们从镜子前走过,都会习惯性地去照一照,整理下衣服头发,争取以最佳的仪容去面对学生.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的还是外表,却忽略了我们言行、情感、态度等一些由内而生的东西带给学生的影响. 这天,我在给孩子们上口语交际课——“父母的爱”.里面有三个小故事,要孩子们针对故事中父母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以来,广州市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一种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体验美德的“体验式”德育课程。3月初,广州市第89中学的老师要求学生早上从家里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并妥善保管好,等到下午放学时再将鸡蛋完好地交到老师手上。当天,班上40多名学生,只有十来名能做到。这时,老师才缓缓道来:“一个简单的鸡蛋,你们保护一天都这么难,可想而知,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将你们养育成人,每天要付出多少心血啊!”那一刻,所有的学生都“呆”住了。老师“趁热打铁”,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们讲述了应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庭。在珠…  相似文献   

15.
潘东桥 《广东教育》2003,(12):13-13
平时,教师非常注重后进生的思想品德转化教育工作,却往往对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不加注意。但实际上,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不一样,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里却不是好孩子。有些学生在学校里热爱劳动,多次拿到爱劳动的单项奖。可是,他们在家里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懒虫。有些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只小绵羊,在家里却是盛气凌人的小皇帝。有些学生平时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甚至偷父母的钱上交老师,说是在上学路上拾到的。还有不少学生在学校里对老师彬彬有礼,“老师早”、“老师好”不绝于口,可是在家里却把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一带,有句老话:“只有上待下,没有下对上。”这话的意思是父母对孩子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而孩子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却是一件少有的事情。笔者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接触到很多的咨询个案,其中大多数学生也是表露自己对亲情的无比渴求,却没有在体谅父母方面有所反思。直到那位来访学生的到来,才让我开始意识到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丝毫不逊于父母对孩子,只是这份爱太缺少展示的平台了。  相似文献   

17.
“六一”节前夕,我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主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即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帮父母做点家务,帮父母捶一次背,并用日记的形式向老师汇报。  相似文献   

18.
微笑的力量     
小时候,父母到学校开家长会时总会对我的老师说:“请老师严格管教,给孩子个好心别给好脸。”在我幼小的心中,总是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后来,自己做了教师,师傅和前辈又告诫我:“严师出高徒。”“教师若笑着面对学生,学生就会蹬鼻子上脸。”  相似文献   

19.
家长会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她起着沟通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寄宿制高中的学生,平时与父母的接触少,家长急切地想通过家长会知道学校的育人目标、教学思路、学校为学生所创设的生活环境和孩子所在班级的氛围以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情况等。应试教育下,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许多家长会开成了“告状会”、“报分会”,家长会上家长“胆颤心惊”,家长会后家中“暴风骤雨”,令孩子们对“家长会”痛恨在心,  相似文献   

20.
“父母老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那些子女在本校读书的老师们。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父母,但同学们不把他们当一般的父母来看待;他们是老师,但子女不把他们当一般的老师来看待。他们一是学校教职工,二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正因为关系的特殊,在“教育无小事”的学校,往往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笔者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亲身体会,给“父母老师”们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