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应箕不仅是上江社团的领袖,也是复社领袖,与桐城派的先辈有广泛的交往。作为古文名家,他的文学思想也通过桐城诸子和自身的传播惠及戴名世、方苞所开创的桐城派。桐城派在学术祈向、对待古今文的态度和理论体系三个方面以惊人的相似性表现出对吴应箕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在<桃花扇>中,吴应箕这一人物常被大家当成复社反阮的一个文化意象,而没有深入地探寻吴应箕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他在剧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将他与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公子进行比较,揭示他个性的成因,进而分析吴应箕形象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目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桐城遭乱,阮大铖避居南京图谋再起,复社清流作《留都防乱公揭》驱逐之。此揭实为吴应箕主笔,崇祯戊寅(1638)写于无锡顾杲家中,次年南京乡试得以广泛传播"南中",而非有些记载所言写于南京。写作缘起亦有多种说法,但指向一致,意在抨击阮大铖。阮大铖对此揭反应强烈,得势后对复社成员疯狂报复。这一事件对晚明及弘光政局走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明文学社群对此期文学复古思潮的兴盛特别是对文坛文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崇祯二年复社联盟吸纳竟陵派加盟其中,崇祯四年至崇祯五年几社文人编选《几社壬申合稿》,以及崇祯六年社盟诸子评点谭元春作品成为此期文坛向复古醇雅文风转变的重要契机。复社联盟此次群体文学活动,少不了社友间的声气之援。但这仅为一种表象。即使复社联盟文人群体评点谭氏作品是为竟陵派鼓吹,但也并非出于社盟诸子真心,而是借此宣扬复社联盟的复古思想。  相似文献   

6.
吴应箕既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对诗文的源流本未有着很强的自信。在立足晚明现实的基础上,在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深入地思考之后,他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发展观与继承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诗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在晚明文坛享有较高声誉,曾“主盟复社”。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仅在崇祯六年癸酉(1633)与杨龙友一起主盟国门广业社第二次大会。对此深入研究发现,国门广业社是三年一次大比之年参加乡试的部分复社成员在金陵举行的以举业为目的文学雅集活动,是复社社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2,(7)
叠床架屋意为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以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例句:说话写文章应力求简明扼要,切忌叠床架屋。  相似文献   

9.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尘衣  涟漪 《初中生》2012,(Z1):30-31
正策划语:叠床架屋意为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以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例句:说话写文章应力求简明扼要,切忌叠床架屋。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复辞这一辞格的起源和定义,重点讨论诸子散文中的复辞的两种类型:隔离式、连接式,分析复辞这一辞格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绿牡丹》传奇的形成与思想主旨,目前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弟弟温育仁未能加入复社而托名吴炳撰写《绿牡丹》传奇讽刺,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传奇非温育仁讽刺复社作,也非温育仁托吴炳作,创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绿牡丹》传奇是当时科举文人结社的真实反映,带有剧作者故意讽刺之意图,可以三个方面作为佐证:《绿牡丹》创作于无地无社的明代末年,并与一场科举弊案相关;文社宗旨"以文会友"与品评社艺的社集活动在剧中得以展现;社集舞弊,选文刻稿等科举文社活动内幕在剧中亦有揭露。明末科举文社的兴盛对戏曲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社集活动促进了戏曲小说的繁盛、文学家结社运动对戏曲小说的推动作用等,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绿牡丹》传奇正是科举文社兴盛的必然产物,既有真实性,又有讽刺性,以上三点即为佐证。  相似文献   

13.
校友吴增杰君、近在尚公小学任教、校友苏显亲季秉奎方超胡志军过炳文五君、均在杭州拱宸桥三友社杭厂服务、校友张振桐君、由职业指导所绍介于中央党部中央图书馆任职,校友顾文钊君、由职指所绍介于三友社杭厂、主办工人教育事、  相似文献   

14.
咏雪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领域之一。欧阳修创"禁体",苏轼作"尖叉韵"雪诗,后人争相效仿,甚至有人将"禁体"扩大到词、赋、曲等文体创作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将吴应箕的禁体与尖叉韵雪诗置于禁体与尖叉韵雪诗发展史中来考察其继承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从学界不太关注的视角与不太注意的材料来研究禁体雪诗,有利于拓深禁体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6.
同题并作是建安坛的新风尚。建安诸子同吟一事,共咏一物,构思纷呈,词采纷呈,争雄竞豪,创作出许多各具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这种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建安坛,成为建安学全面发展的促进力。  相似文献   

17.
吴兆骞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长篇叙事诗,陈维崧则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另一种七言歌行。吴伟业的七古有两种,一种是长篇叙事诗,“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或称为“以《琵琶》、《长恨》之体裁,兼温、李之词藻风韵,故述词比事,浓艳哀婉,沁入心脾。”另一种是“气格恢宏,开合变化,大约本盛唐王、高、岑、李诸家,而稍异其篇幅,时出入于李、杜”。吴兆骞继承并发展的是前一种,陈维崧继承而加以变化的是后一种。 (一)生平经历陈维崧(1625,明天启五年——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古称阳羡)人。父陈贞慧,与冒襄、侯方域、吴应箕(或言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文采甚著,与阉党阮大铖斗,被捕几死。明亡后,埋身土室,坚守遗民气节。维崧自幼受此熏陶,亦重气谊而富文采。由于天才早熟,前辈多与为忘年交。与彭师度、吴兆骞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  相似文献   

18.
复社作为晚明文社,创建于崇祯初年,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原为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游学和相互砥砺,而是通过讥讽时事、臧否人物表达政治诉求,并联合士绅影响地方政治,直接涉入朝政,影响晚明政局。  相似文献   

19.
复社作为晚明文社,创建于崇祯初年,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原为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游学和相互砥砺,而是通过讥讽时事、臧否人物表达政治诉求,并联合士绅影响地方政治,直接涉入朝政,影响晚明政局。  相似文献   

20.
康熙九年(1670),计东两次写信给吴伟业,先对吴氏《复社纪事》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该文为小人提供了“坐复社诸公以党人亡国之罪”的借口,再对《梅村集》的编排体例表示不同看法。从该信涉及的有关史实来看,吴伟业对复社地位、价值、历史影响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计东。但计东对《梅村集》编排体例的批评,则被吴伟业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