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戚集团擅政专权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前期,而以汉代为甚。尤其是东汉王朝,几乎成为外成天下。清代史学家赵翼云:“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捐”①。当代史学家何兹全亦说:“唐和明清都有宦官专权,但却没有外戚擅政,只有西汉后期和东汉,外成才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②由于汉代外戚专权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深,故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外威集团的形成及擅政原因作一探究,以求正于大家。汉代外戚“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的原因甚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和汉代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早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受到…  相似文献   

2.
明代专制主义皇权高度强化,其主要标志是宦官擅政.而王振则足宦官擅政的第一人。本文试从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和王振擅政的联系来分析明代宦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王振擅政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一、宦官擅政是明代强化专制主义皇权之所必然中国封建社会如从秦汉算起,到明初已延续了近一千六百年。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帝王都注意加强专制主义以维护统治。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就是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向。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吸取历代统治经验,一方面严禁外戚、大臣专权,尤其是明太祖诛胡惟庸,罢丞相制后,进一步堵绝了大臣专权的道路,从形式上解决了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程度高于历代皇朝。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对汉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集权专制的封建社会里,女主临朝与外戚专权并不是罕见的现象,它几乎在历朝皆有。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和思想统制下,竟会出现母后临朝称制和母党辅政专权的现象,似乎有些反常。历朝史家对这一现象多有抨击,翻翻二十四史中的后妃、外戚传,几乎象是一篇“女人祸水”论,而对这一现象也往往概称之为“女祸”和“外戚之祸”。现在的一些论者也有把这一现象的起因归于“女以色进,男以亲贵”的裙带之风的,认为后妃外戚  相似文献   

4.
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封侯以东汉皇帝颁布的诏书作为重要依据,涉及外戚封侯的程序、对象与标准、食邑制度等内容。东汉外戚封侯反映了外戚和列侯存在一定等级对应关系,不仅确定了外戚群体在爵位等级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而且成为外戚扩大权势的一项措施。这一现象与东汉政局演变密切相关,并在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弊端。但就整体来看,东汉外戚封侯发挥的社会功能居于主导。  相似文献   

5.
顺康时期是清代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时期,它既是入关前的总结,也是探索与调整其体制内不合理之处以符合统治需要的重要阶段。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在类型上表现为多样性,按辅政亲王的名称来划分有五种类型,即摄政王型、辅政叔王型、理政三王型、议政王大臣会议型、辅政皇子亲王型。  相似文献   

6.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康熙朝的四大臣辅政走了退路,激化了满汉矛盾。清代康熙朝幼帝时期辅政实行的政策,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决定着王朝的兴衰。  相似文献   

7.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同治朝的太后亲王联合辅政使得清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但随着罢黜议政王后,清朝的形势急转直下。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实行的政策,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汉外戚与西汉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汉的历史上,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是外戚发展的前期,昭宣二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中期,元成哀平四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后期。前中期外戚造成了汉初经济发展与昭宣中兴,而后期外戚则最终造成了西汉的灭亡。外戚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同样影响政治。外戚政治是专制政体的必然产物,要想消灭外戚专权,只有铲除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外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辅佐晋文公的狐偃、狐毛兄弟。外戚干政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为历代史家所诟病。但是在战国后期,血缘宗法贵族社会向君主集权专制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代,秦国的外戚群体为秦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宦官擅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在二十四史中就有不少宦官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载。他们的得势,总是与政治昏暗,社会动荡相伴随。赵高指鹿为马,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更迭专政,弄得政治腐败昏暗,终于酿成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唐朝中叶以  相似文献   

11.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革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人们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改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更是女性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汉代女性通过嫁入帝王之家或地方望族光耀门楣;通过离婚再嫁改变人生际遇。嫁入帝王之家的女性,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使家族以外戚身份对汉代政治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察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贬官情形,可以认为:朝代更迭、权奸擅政、朋党之争、宦者作崇、武人为祸,乃是导致流贬者大量产生的重要社会政治原因和颇具普遍性的规律;而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久不量移、文士多逐臣,则是此一时期贬谪所呈示的若干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外戚的处世之道、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势利观、消费心理及变态人格等社会心理特征 ,从而有效地揭示其一般行为模式 ,探寻外戚角色的经验表征 ,剖析中国封建政治系统运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积贫积弱”是北宋政权的一大时弊。其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更重要的还在于北宋统治者从陈桥兵变、皇位争夺、外戚预政等一系列事变中,消极地吸取教训,致使防范“内患”的心理日盛,终酿成’三冗”,导致“积贫积弱”。  相似文献   

17.
荀彧其人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擅权柄,政治愈加腐败黑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之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汉室倾颓,奸臣窃名,主上蒙臣”,继之而来的是豪强蜂起,竟相问鼎,“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此所谓“朝士肝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少负壮志,以天下为已任的曹操起兵山东,征战讨伐数十年,终于统一北方,立足中原。在此过程中,一代政治家,曹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外戚的处世之道,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势利观,消费心理及变态人格等社会心理特征,从而有效地揭示其一般行为模式,探寻外戚角色的经验表征,剖析中国封建政治系统运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山西"村政"改革力图建构山西"乡村自治"行政体系,以基层政治制度变革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村政"蜕变为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工具。山西"村政"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基层民主实践,使人们亲见传统基层社会向现代转型的种种政治可能与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0.
刘爽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50-152
关于汉成帝自古就有很多争议,而成帝之死,更是扑朔迷离。成帝一朝最大的政治特点就是外戚专权,严重威胁了皇权。成帝采取多种措施打击外戚势力,但终是收效甚微,成帝放浪形骸,自断子嗣,行为乖张,就连最后死亡也是疑点重重。笔者认为成帝极有可能是死于自杀,因为无论是从动机和结果两方面来看,在当时的环境下自杀是与外戚斗争的有效手段。试从成帝死亡前后的政治局势变化、成帝与外戚势力的斗争、成帝的行为及采取的政策等角度对成帝暴薨可能是自杀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