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 ,认真学习《标准》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下面例举我在实际教学与指导青年教师工作中 ,实践《标准》的一些教学片断。[片断之一]《标准》在知识技能领域中指出“经历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六册)活动过程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引导学生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等物体的表面 ,比一比、说一说它们的大小。[评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手摸、眼看、比较实物的大小 ,让学生实践体验 ,感受面积的…  相似文献   

2.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已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感受,即教师可以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技艺让课堂轻松实现师生互动、质疑、探讨等教学环节,并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听了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感受颇多,下面就结合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意义的认识.我校这位教师在这一课中,能够合理地利用教材,"以兴趣为向导,以激励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课改精神,融"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为一体,为打造有效课堂作了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3,(10):45-46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内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平时用钱多少不一,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游戏活动、自由联想中学习。一、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一)课前实践。课前可布置学生购买一件小物品带到课堂。上课时教师先请几位小朋友介绍所买物品的价格,以及购买的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所买物品的价格。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平等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课中实践。1.…  相似文献   

6.
富宇 《湖南教育》2006,(8):20-20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针对《春》这一课来阐述音乐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后的反思提炼出本人的教学思想。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巧妙设计;课堂创设情景;体验源于感受;创造源于表现;反思源于实践。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更多的成功;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笑容……构建我们美好音乐课堂,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钟永平 《贵州教育》2014,(15):34-34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了里.”我时常揣摩这些名师大家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再反思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慢慢体会到了这些教学理念的精髓,感悟到了他们这种教育思想的博大.在当前我国实行的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教育界都比较关注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语言表达,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等等,一直在追求如何把这“关”起来的课给上好了,而很少有教师去想这些数学课是不是都应该在课堂里去实施教学,很少有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到生活中去学数学.  相似文献   

9.
廖芳  武圣强 《考试周刊》2011,(37):203-205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概论》课的特点,《概论》课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十分必要。《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教师指导——整合反思,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0.
数学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那么数学思维能力如何进行培养呢?笔者在介绍了思维发展型课堂以及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并且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经历,分析了在《平面与平面判定定理》这节课中如何设置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11.
《买东西看什么》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表明:教学目标源自学生生活;情感激发源自丰富的学生活动;价值体验源自社会生活;指导生活实践源自活动延伸。小学品德课就应该引领孩子在课堂中亲近生活,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回归生活,让他们在感受与领悟中得到收获。  相似文献   

12.
何谓“体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笔者曾有幸在宁波市万里学校听过金莹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受很深。这节课,金老师在先分类揭示课题,用三角尺示范画角,让学生初步直观感…  相似文献   

13.
上过与听过很多课,但对课堂内容的深刻思考却是在下面的一次教学听课中收获的。也许这就是现在所倡导的教学中的反思。下面是笔者最近经历过的初中几何《中心对称图形》一课的感受,可以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深远教育意义;感受新老方式教学设计的碰撞;关注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共同成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课上学生的几处精彩"生成",展现出智慧的火花,至今让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5.
宋平 《四川教育》2010,(4):36-36
数学教学是师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对话”呢?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复习教学的片断为例,谈谈畅通复习课“对话”渠道,获取课堂高效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设置生活化的例题、布置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在将数学思维融入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思考应用于实践、在家庭活动中感受数学。此外,还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几何思维、设计数学实践课来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让学生实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一要求,全国各个版本的数学新教材在编写上均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编排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也基本按照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称之为“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到底怎样的课称得上“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澄清,一是为什么要创设生活情境?二是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9.
"倾听"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认为"教学即倾听"。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把"倾听"比作"投接棒球"游戏,作为"接球"的教师应该带着怎样的专业心态和专业能力、专业智慧来"倾听"学生呢?本文从课例研究——以课为例的行动研究方法去实践、观察、思考与表达,阐释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新的知识之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一节数学课——《24时计时法》,现以这节课的教学导入为例,将笔者的所听、所思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整理成文,以求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