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高中学生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以加强化学知识应用和体现化学新成就的化学素养教育,拓展学生化学视野,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本文根据近年来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实践,从问题的提出、选修课的基本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选修课教学形式、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平众 《学子》2015,(3):78
"绿色化学"概念是美国化学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提出的背景就是化学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到化学科学是如何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绿色化学的实践意义,从而树立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意识,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一、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及意义1.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绿色化学又称为无害化学、清  相似文献   

3.
正化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持续发展"。《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那么,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呢?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通过对化学制品的了解,可以明确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化学现象的存在,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利弊相间,像化学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因为"化学"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在初中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初学化学的时候就倾向于"绿色化学"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陈静 《考试周刊》2007,(46):124
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充分体现"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绿色化学的渗透,这是由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决定的。所谓"绿色化学"是指在生产和反应中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的这样一种模式。在高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在进入社会、进入工厂或是进入研究领域之前就牢固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本文将从绿色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开始,试论述我国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因和怎样在教学中应用绿色化学的理念,并希望借此对绿色化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绿色化学观"在中学化学课堂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本文首先对"绿色化学观"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且在基础上利用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提出解决中学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污染,希望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有用"化学实验符合课程理念,是对化学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提高。本文主要从学情分析、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药品选取、实验仪器改进、实验形式优化几方面来重点阐述对"有用"化学实验设计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高校扩招、药品价格的上涨造成实验经费紧张、实验室空间不足,表明传统的基础实验化学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科教育体系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华南农大实际情况,论述了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进行基础化学实验微型化研究与推广。阐述了微型化学实验的发展现状,指明了微型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对其他学科实验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课程理念,近年来各省市的化学中考试题中特别注意从同学们的生活、从社会实践中选择素材,从多角度展示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使同学们感到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以解题训练为核心,以达到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准确与熟练为目标。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化学演练,它弱化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培养了一大批解题"高手",机械模仿"能手",但却缺乏创新精神,更缺乏创新能力,根本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新课程关注社会现实,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从中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课程时,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思路来组织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绿色化学"随之产生。作为高中理科生的必修基础科目之一,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落实"绿色化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绿色化学体现了人们对绿色、无污染环境的需求,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绿色化学显得更为重要。初中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的阶段,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应从早抓起。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吴娴苹 《化学教与学》2013,(5):33-34,42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自然界中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地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并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文章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身边的化学现象如"泡腾片溶于水"等,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颖 《化学教与学》2012,(12):48-48,52
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学习很刻苦,知识很扎实。但是对于那些知识扎实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可能是片面的。许多人只是把化学看成一种纯粹的脱离社会生活的学科体系,而不认为化学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东西"。一旦把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学势必会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47):143-144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家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本文对通过家庭化学实验的形式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化学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实验现象多样性及化学学科中守恒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化学学科的"美"主要表现,使读者喜爱化学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9.
2017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5个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标准中对社会责任这一素养又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初级水平是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中级水平是让学生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高级水平要求学生能依据"绿色化学"思想和科学伦理对某个化学过程进行分析,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决策。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具体实施来实现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目标是每个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师所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这两年我们学校化学组老师将基于核心素养的环境教育作为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初步实践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作为化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教育任务。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呢?一、结合教材,了解环境污染,培养环保意识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原因、危害,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