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党史界对党的“一大”、“二大”和“三大”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基本上都是从组织、纲领和策略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一大”在组织上创建了党,“二大”制订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三大”解决了党的策略。但是,党的这一段历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为了更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进程,本文试图从党的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工作中心转移的角度来探讨党的“一大”、“二大”和“三大”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党成立以后一段时间内,党在工作指导思想上经历了由社会主义革命向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共“一大”的政治纲领、主要成员的思想觉悟及党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证了“一大”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驳斥了别有用心者认为“一大”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知识分子政党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干部教育,也善于依据时代主题开展青年干部教育工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党培养出一大批忠于党和人民的青年干部,加强青年干部教育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青年干部发展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模式。回溯历史、总结经验,有助于我们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干部。  相似文献   

4.
陆定一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宣传家,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战线上卓越的领导者,为党的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宣传工作历史体现了陆定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见证了陆定一担当整改报纸工作、探索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总结历史经验的使命任务;突显了陆定一作为党...  相似文献   

5.
1978年12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就在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时期 ,人民群众对党的各项工作和维护自身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三个代表”作为衡量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标准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严惩党内腐败 ,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处 ,以新的业绩让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7.
“三个务必”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长远的全局意识和饱满的政治智慧对“两个务必”论述的接续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研判以及建党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三个务必”重要论述蕴含着党的使命和担当,彰显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品质,坚定了党勇毅前行的勇气和锐气,极具创新特色和时代亮色,有助于党在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夯实理想信念,进而激扬我党踔厉奋发,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的梳理,认为党所犯的“左”右倾错误,主要是“左”倾错误。“左”倾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民粹主义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民粹主义在中国和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有着强大信念,中国共产党对其自身要求很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它不满足于别人眼中的“他塑”形象,而是寻求组织形象的“自塑”。利用词频、词汇搭配、索引行等语料库手段,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外宣英译文中“自塑”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福祉、时刻保持先进性、组织纪律严明、坚持群众路线、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0.
“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塞罕坝林场创业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锻造出的崇高精神。“塞罕坝精神”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在特质,“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厚重品格。“牢记使命”彰显党的奋斗初心,“艰苦创业”彰显党的优良传统,“绿色发展”彰显党的理想信念。“塞罕坝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生动教科书,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做“牢记使命”的带头践行者、“艰苦创业”的不懈奋斗者、“绿色发展”的忠实维护者,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性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是总结我们党近80年历史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党之所以嬴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回顾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新的角度审视并理清了党史的主线,是我们党历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坚持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三大历史功绩,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生活幸福,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始终听党指挥、为党工作,这就是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青年与青年工作,青年与青年工作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新时代,随着党、团青年工作的逐步推进与深入,中国共产党也越来越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与启蒙工作。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念和青年培养历史,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青年培养与教育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两个确立”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形成的新经验上提出的最重要政治成果。将“两个确立”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要以党的四个历史时期为依托,抓住“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三大历史关节点,引导大学生从党由弱变强的历史逻辑中感知“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及其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自觉做“两个确立”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巩固和增强党的团结,推动党的事业前进.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小说是我国在新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下的文化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新时期小说中的表达是多重性的,既有赞扬歌颂党的利国利民政策的正向表达,也有对党失误性政策的反思性、批判性表达,还有掩藏在历史和时代背景中与作家个人化历史视角造成的隐晦表达。面对新时期小说出现的这种局面,未来的文学发展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主张,清醒认识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阐明了执政党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阐明了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地阐明了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是以重大社会需求与党的中心任务为逻辑起点,通过干部高等教育为党育才、为党献策,造就坚强而有理论创新的领袖集团擘划革命与建设方略,培养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并由千百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干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实践行动,最终取得各项事业的胜利;其凸显的基本特征有:遵循每一历史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切合社会变迁需求逻辑开展干部高等教育,依据干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逻辑特征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干部高等教育模式,干部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别遵循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逻辑协同发展,党主办和管理干部高等教育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统领干部高等教育内容,以鲜活的理论联系具体的实际为原则指导干部高等教育的开展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胜利的“教育法宝”,对于二十大以后通过干部高等教育模式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两次工作重点转移之比较沈宝莲西安美术学院在党的历史上,曾两次作出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一次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第二次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两次工作重点的转移都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译学理论将原文,原作者视为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是典型的“源语中心论”.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源语中心论”逐步被“目标语中心论”所取代,源语的中心地位被边缘化了.“中心”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利于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