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选录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课下注释中对“媵”的解释是“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对于“妃、嫔、嫱”,我们并不陌生,而“媵”却不常见,课文注释中解释的也较为简略,“媵”制其实是我国古代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就是说,一个女子出嫁,一定要有她的兄弟的女儿和她的妹妹随嫁,…  相似文献   

2.
熊俊然 《现代语文》2006,(1):123-12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选录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课下注释中对“媵”的解释是“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对于“妃、嫔、嫱”,我们并不陌生,而“媵”却不常见,课文注释中解释的也较为简略,“媵”制其实是我国古代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3.
杜牧《阿房宫赋》在描写到六国王室的悲惨遭际时有如下几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对文中的“媵”,一般都如此作注:妾的一种,为古代贵妇的陪嫁女子。这种解释虽大致可通,但并未将“媵”的来龙去脉交代清  相似文献   

4.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5.
对周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间的关系,司马迁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对这一说法,后人一直是陈陈相因,从未有过异议。其实,认真考察历史,我们就可发现不窋非后稷之子。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为帝喾之元妃”;“殷契,母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次妃”。后稷与契同父异母,自然生活于同一时代。又“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  相似文献   

6.
高中课本第四册《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句。书中对“沃灌”注:浇灌。我在讲解中试用此义将“媵人持汤沃灌”译成“媵人用热水浇灌”总觉得不妥当。而“灌,注入也”(《辞海》),在这里就  相似文献   

7.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8.
“孤”“寡人”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谦称。《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高诱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君主何以谦称“孤、寡”?《战国策·齐策四》云:“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王侯称孤、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和如列传》一课中,编者对“列传”作了这样的注释:“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的事迹。”这样的注释,可能是受了张守节的影响。张守节引用裴松之的《史目》说: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于是编者照此推理:“列传”纪述的当然是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物了。旧时为《史记》作注的现存只  相似文献   

10.
红蝴蝶结     
稿件《红蝴蝶结》,作者是来自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高二的学生龙嫔嫱。而这所中学,在汶川地震中转眼成为一片废墟。本刊转截龙嫔嫱的《红蝴蝶结》,希望她透过一双泪眼,看见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希望互助的温暖和救援的力量能够支持她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11.
诸定国 《教学随笔》2009,(10):35-36
林黛玉是大观园中的才女。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拙文所引回目、引文,除单独作注外,其余均据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程丁插图全本,笔者自注)之判词云“堪怜咏絮才”,以晋代才女谢道韫作比,就是一例证。此外,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作诗,元妃评价说:“终时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夏侯渊传》:裴注引《魏略》云:“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  相似文献   

13.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中国古代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出妻”“义绝”及“协离”。“义绝”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取了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其中“媵人持汤沃灌”一句,课本注释“媵人”为“陪嫁女子。这里指女仆”,注释“沃灌”为“浇水洗”。教学参考书将“媵人持汤沃灌”翻译为“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笔者以为这些注译存在疑点。  相似文献   

15.
“《关雎》,后妃之德也.”这是《毛诗序》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伴随着《毛诗序》作者与成书年代的学术公案,“后妃之德”一语也颇受争议.历代《诗经》研究者对于“后妃之德”的阐释,均与《关雎》一诗的文学解读相乖违.从文字学角度考证,“后妃”应释为“司配”,“后妃之德”应理解为“执行婚配过程中的准则与规范”.这就合理地诠释了《毛诗序》的说解,使传统经学阐释与现代文学解读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16.
嫘祖     
《初中生》2012,(34):11
正嫘祖相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正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记》(初中语文第五册)“居庙堂之高”一句课本注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指朝廷。”各家注本的注释亦同;《辞源》、《辞海》“庙堂”条除本义外,也只收“朝廷”一义。按一般逻辑和语言规则,“庙堂”指朝廷,“居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18.
《诗小雅·十月之交》篇第四章八句云: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聚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毛诗序》谓:“《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全篇八章,蕴含着周幽王时重大政治历史事变的内容。但郑康成笺《毛诗》说:此篇为刺厉王之作。戴震主《毛诗序》说,王国维从《郑笺》说。《毛传》说艳妻即褒姒,王国维说皇父即函皇父。近人李平心认为皇父即申侯,艳妻为申侯女,  相似文献   

19.
<正> 这里的“从某”,指解释会意字所用的“从某”;“亦声”,指解释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亦声”。 (1)髦:从髟,从毛=从髟,从毛,毛亦声 《说文》:“髦,发也。从髟,从毛。”而《广雅·释器》则云:“髦,毛也。”又《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翦也。今文髦为毛。”又《辞源》(修订本)“髦”字条下注:“鸟兽之  相似文献   

20.
从文本入手,参考先秦婚礼制度,可知《北风》诗中“同归(行、车)”乃是指一同出嫁而言;“北风”、“雨雪”指秋冬“霜降逆女,冰泮杀止”的婚时;“莫赤匪狐,莫黑匪鸟”则暗示了女子思嫁,与其他句同为催促邀请从媵妊娣与自己一同出嫁之意。而三家诗中的《齐诗》,也将本诗看作媵婚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