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第三编鲁胜的《墨辩注序》评介公元二二○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元黄初,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式开始。但实际上,公元一九六年汉献帝自洛阳迁都许昌,改元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晋时代就算是已开始了。本篇将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逻辑思想。这一时期出了一位杰出的逻辑学家鲁胜,他的《墨辩注序》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过去曾采用银本位制,以白银为一般等价物。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本位币,其目的是为推行纸币制度创造条件。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为进一步压榨人民,和缓当时的财政经济危机,乃实行“币制改革”,制定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1948年8月,  相似文献   

3.
在废两改元之前,由于中国各地在主要货币银两和制钱的平色标准上存在普遍差异,因此,各地之间的金融贸易往来中就必然少不了银两的兑换。银两的兑换不仅只存在于钱庄的业务中,作为两地之间汇兑业务的承担者,票号在银两兑换上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不仅如此,银两平色之间的换算,还为票号带来了一定的超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废两改元之前,由于中国各地在主要货币银两和制钱的平色标准上存在普遍差异,因此,各地之间的金融贸易往来中就必然少不了银两的兑换。银两的兑换不仅只存在于钱庄的业务中,作为两地之间汇兑业务的承担者,票号在银两兑换上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不仅如此,银两平色之间的换算,还为票号带来了一定的超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了实现对全国金融业的垄断,进而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国民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金融货币方面采取“废两改元”及“法币政策”,金融机构方面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国家信用体系。这样,国民政府最终确立了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掌握了全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商代之前,无纪年法,亦无纪年。西周成王以后,采取以君王在位年数为序的王位纪年法。其中个别诸侯升王改元,年数从新计算,这才产生了前元、后元之分。汉初为了术数的忌讳,怕遇到“12”这个数字,所以就几年一改元,于是有前元、中元、后元之称。汉武帝时,提出以“天瑞”今年,但一般都是先改元,然后追命年号,甚至有改元后没有命年号的。改元、建元都在年初,新君即位,不逾年不改元。但东汉以后,开年中建元、改元之例,才不管什么遗年不逾年了。唐代有皇帝创改元最多纪录,武则天的年号就有17个之多。明清时代,才一帝一年号。辛亥革命取消年号,以建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改用公历,结束了以国纪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货币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北洋政府时期,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币制改革问题,他们以统一币制为目标,提出了种种币制改革的主张,统一全国纸币发行也同时被提上了历史的日程,这些都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以及国外列强的侵略,这都使得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混乱、无序,缺乏连续性,最终没有完成币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唐代宗在位十七年,进行了三次改元,促使唐代宗三次改元的原因各不相同。改元并不是对年号进行简单变更,唐代宗所采用的年号均蕴含着不同的政治内涵,同时也表现出唐代宗根据历史现实不断调整施政策略。深入探究唐代宗改元的相关问题,有利于深刻把握当时唐王朝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9.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纪年所采用的名号,翻检史书,年号随处可见。据考订,自汉初至清末,2100余年间,我国历史上大小政权的帝王共建立过909个年号。这909个年号中,相互重名者计255个,除此而外,尚有654个之多。其中最引人注目者为女皇武则天。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而且在其长时间掌权的过程中,频频改元,设立新年号,成为拥有年号最多的帝王。建元与改元  相似文献   

10.
介绍历史纪年中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推算。对历史教材中季节八气测定产生时间和王莽改元时间提出疑问 :认为八气测定产生于春秋末期 ,并非战国时期 ;王莽改元当在公元 9年 1日 ,并非公元 8年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后的废娼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性的废娼运动。这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历时5年之久。这次运动对中国妇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说熊十力,就不得不提文学家废名。他们是1949年前中国的两个怪人。熊十力"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废名则是"莫须有先生"的化身。汤一介称老师废名为"真人"。  相似文献   

13.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废名的诗向以难懂著称。本文先以废名的两首诗为例,说明废名诗歌的特点是空灵与晦涩。再从化古与化欧两条途径来解析废名的诗。化古,即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废名的影响来讲,指出废名的诗在内容上的玄学与禅宗背景;化欧,即从西方象征主义对废名的影响来讲,指出废名在诗歌观念上的个体性、内在性、知性是吸收了象征主义的精髓。最后,分析了废名的诗学观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5.
宋哲宗盂后两度被废,两次垂帘听政,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孟后坎坷的命运与当时的政局密切相关,对于盂后的被废一直存在“争宠”、“党争”及“二者兼有”的说法,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争宠和党争是造成盂后两度被废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局的不同,二者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史载宋徽宗重和二年(1119年)改元为宣和元年,宣和殿随之改名为保和殿。文章通过对宣和殿与保和殿相关史料的重新梳理发现:宣和元年之后的史料记载中仍存在宣和殿,与保和殿同见于宣和初年后史料中,而带宣和殿职事官,自宣和初年改为带保和殿职事官后再无记载,出现在史料记载中的只有带保和殿职事官。笔者据此认为宣和元年随改元一起改名的只是带宣和殿的职事官名,宣和殿具体殿名未改,而重和二年的改元正是徽宗以其所久居的殿名“宣和”为名。  相似文献   

17.
西凉户籍残卷,出自敦煌,今藏英伦博物馆。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敦煌资料》第一辑,第一篇即此卷。卷首尾中间均有残阙,计得户十,皆建初十二年(416)正月籍。汉章帝及姚苌均尝改元建初,然均只有八年,改元建初而有十二年者惟西凉李皓,故定此为西凉户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帝号即年号,如秦始皇几年、汉高祖几年之类.汉武帝开始于帝号外另立年号,第一个年号叫"建元",自此这种另立年号的办法,一直沿用至清末的"宣统",其中有些皇帝一再改元,一个皇帝竟多至十几个年号,使人无从记忆.但到明、清两代,又略有变化,即一个皇帝只立一个年号,明英宗虽有两个年号,是因帝位中断复位的关系.于是帝号和年号混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朱光潜在其重要著作《诗论》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废韵的尝试。第一次是六朝人用无韵文章译佛经中有音律的部分,第二次是现代白话诗运动。前者废韵是因为译佛经大半是印度和尚,外国人用中文不免有些困难,且其本意不在为诗;后者废韵是受西方自由诗的影响,以为新诗可以无韵。两次尝试的具体原因不同,但根由却是同一,都不理解"韵在以往的中国诗里何以那样根深蒂固",即"中国诗的节奏有赖于韵,与法文诗的节奏有赖于韵,理由是相同的: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必须借韵的回声来点明、呼应和贯串"。  相似文献   

20.
唐顺宗时期,王叔文、王伾集团的政治活动在史学界多称之为“永贞革新”。黄永年先生撰文揭出“永贞革新”这个提法的错误,所论颇具启迪意义。按惯例,新帝即位之当年,年号沿用不改。洎次年岁首,帝祀圜丘,赦天下,方才改元。然而,顺宗情况非常特殊,特殊的原因在:顺宗在位时间特短,仅七月另九天,前后还不足一年。而且这七月余的时间又不跨历两年,顺宗退位也就在他即位的同一年,所以,顺宗退位之前一直用德宗贞元的年号。这样,顺宗改元不能不进行得异常匆忙,改元时间也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