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涯历任六代朝臣,也历尽宦海沉浮。他以宫怨与闺怨为主的怨女诗占其存诗的一半。王涯以宫人之怨表现出他对帝王之变与官宦之争的愁怨,并以征人之志与闺人之怨表达出他空有铮铮铁骨却无赫赫战功的愁绪。无论是宫怨诗,还是闺怨诗,它们都是情景交融、辞丽情深的。另外,闺怨诗还比宫怨诗少一分怨,多一分情。  相似文献   

2.
曹丕、谢脁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永嘉之乱",初入江左的士人对治乱兴衰的反思以及东晋初期儒学的重振及其在政治上的应用,对士人群体产生了一种道义和良心的约束力,从而使士人更加关注社会及现实,这也促成了这一时期关注现实文风的形成,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体现出"群怨"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晓维 《学语文》2006,(4):48-48
苏洵《六国论》中有“: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句,教材注为:“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课文注释并未对这句话作具体的解释《,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译为:“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很显然,它是把“抱薪救火”之“抱”理解为“抱着”。这是不恰当的。有些工具书对“抱薪救火”的解释也是不恰当的。《中国成语大辞典》释为:“薪:柴草。抱着柴草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消除患害,结果反而使患害扩大。《”辞海》释为“:亦作‘负薪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  相似文献   

5.
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圣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蒙怨”,是指学生蒙受委屈,心中怨恨没有及时得到疏解而形成不良的情绪。“蒙怨”现象一旦在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略论“永州八记”的骚怨寄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寄托着作者深厚的骚怨情感。这种“骚怨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为:一是继承了“山水比德”的审美观照传统,二是发扬了屈原的“怨刺”精神,三是渗透了积极进取的儒家人文精神,四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8.
“雅”与“怨”是《诗品》中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钟嵘诗学理论的两极。对这两个美学概念的认识,是了解这部作理论体系的最直接的方式。试图从作、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五言诗的发展情形来说明:雅与怨的标准的提出和完善,是诗的形式走向雅化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字词,它们的古今义发生了较大的,但又不易察觉的变化。如不加注意,容易造成误读,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憾”“恨”“怨”这三个词,它们的感情色彩和意义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说“语”与“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对立而统一。多年来,我们对“语”与“文”不加区别,以为书面之“文”与口头之“语”完全一致,这是很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互文”与“对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形式.正因为“互文”与“对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中的大量存在,故而后人往往利用这一语言特征来解决阅读古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它被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提出来,主要是利用词、词组和句子的对应关系,来解决古书中的释义、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文童拟就“互文”与“对文”在训诂方面的运用问题,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慕",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未作注。多数古文选注和译注文本将其释为"爱慕""思慕",实属不当。也有学者将"慕"之早期义项"啼哭"视为此处含义,实则不然。"慕"在此的真正含义应为"悲哀""悲伤",这个义项倒确实是由"啼哭"义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不如意,对此可能大多数人会怨天尤人,怨声载道。《论语》就从施怨、受怨、施受同辞不同角度对怨有详尽的阐述,并提出和指导人们如何释怨止怨。分析《论语》释怨的理论对人们正确对待人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宫怨诗"的写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唐代的"宫怨诗"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征:唐代"宫怨诗"的作者众多,在诗坛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代的"宫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唐代的"宫怨诗"具有委婉含蓄、以少总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诗”可以怨--“诗三百”的政治寄托与怨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学理论,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衰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更有着下层人士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潮讪。基于此,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献基础,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告哀之诗,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17.
"兴、观、群、怨"是孔子重要的诗学观,它们的内在含义和社会价值很值得探究。"兴"要求人开拓思维,放宽眼界,从又通又全的角度来理解眼前的事和景;"观"要求见微知著,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群"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能与群体沟通思想,和睦相处;"怨"要求有效释放内心的不平之气,追求自觉向上的人生。总之,这四者关系紧密,在个人文化品位的提升、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整个人类人性的完满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唐的沈亚之将诗歌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他写的哀怨的故事符合“以悲为美”的诗歌审美心理,他的沉郁的情怀是社会因素,个人原因和文学传统构成的,他小说的意境完全借鉴于诗歌艺术,风格艳丽又高雅,华贵又脱俗.“怨郁凄艳”可以涵概他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9.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以“永贞革新”为分界线,其文学创作经历了为“政”到为“文”的转变。本文就柳宗元在心理上的这种转变进行探析,对其转变的原因做出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乃至文化上来说,溯源其产生之初,都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对生活及生活的未来的真诚的态度.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人总免不了对已有文化抱有的静观和固守的态度,这就遮蔽了文化之所以为文化的精髓.因而要使文化繁盛,就得从新摆正我们对以前文化的态度,对生活的真诚的态度.从文学上则是使“诗只能怨”回到”诗可以怨“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