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维毅  王昔 《现代传播》2003,(2):129-130
为研究农民自拍形式在当今电视传播中的意义和社会影响 ,探讨中央电视台信息部《金土地》栏目继续开办《开拍啦》农民自拍纪实节目的可行性 ,2 0 0 3年 1月 2 1日 ,《金土地》栏目在北京召开“《开拍啦》节目研讨会”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研究机构、首都高校有关领导、专家就此展开了深入研讨。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现代传播》副主编胡智锋认为 ,举办《开拍啦》农民自拍活动 ,是《金土地》的一个金点子 ,具有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 ,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主体性。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 ,由专业农业栏目《金土地》发起组织农民自拍活动 ,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技术的许多副产品,可能促使世界变成一个城市——“这个星球已经结成一个城市”,这被公认为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最早雏形.他论述的“思想的高速公路在当代人的头脑里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直接导致后来“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一词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新闻照片,没想到在省级党报《河南日报》(2005年5月18日)和《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5月17日)上了两个头版,这虽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拍新闻照片要有“三心二意”,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三心”即细心、耐心和信心;“二意”即吃透“党意”和“民意”。2005年5月15日是伊川县白沙乡集会时间,笔者外出时发现在白沙乡农村信用社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取款的情景,这使我想起前几天母亲拿的一个信用社的存折,存折的“注释”项为“粮补”。母亲还高兴地对我说,现在…  相似文献   

4.
求知书屋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  相似文献   

5.
车林齐密特是清末民初外蒙古宗教界、政界的显要人物,历任库伦额尔德尼商卓特巴衙门的宰桑喇嘛(又译斋桑喇嘛)、达喇嘛,是策划外蒙古分裂活动的首要分子。外蒙古宣布独立后,被任命为第一任“内务大臣”(1911年12月——约1914年6月在任),而且在1912年6月之前负责主持“大蒙古国”全局事务,以致于长期以来被误认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  相似文献   

6.
助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用在词语中间表示前后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的花园”、“热烈地歌唱”、“干得很好”。语法书上,都说“地”是状语的标志,“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是,当前的报刊上,出现对这些结构助词用得不够规范之处经常发生,产生了语法上的混乱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太远的不举,仅从随手翻到的,如“感谢你,傅大夫!”(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陕西日报》三版)一文中“傅大夫一遍一遍的向我母亲解释放血的根据和理由”一句里前一个“的”用错了,应改成“地”字。  相似文献   

7.
李辰 《大观周刊》2010,(33):36-37
亲爱的城市御宅族们.多久没有出去走走?只认为“开心农场”仅存于网络?这样你就OUT啦!走.拎起锄头、卷起裤脚,来中国彝族第一村——楚雄市永仁县方山诸葛营玩现实版“开心农场”吧!  相似文献   

8.
《大风起兮》(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版)是著名作家陈国凯的长篇近作,小说在煞尾时这样写道:“方辛依栏远眺,天高云淡,海鸥飞翔。抚今思古,心头不禁漫生出万里神州千古升沉的无边感慨。脑海里忽然闪现出辛弃疾的几句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方辛何许人?他是《大风起兮》中的贯穿始终的重头人物。而这一番“无边感慨”则是他在微波楼登高望远时漫生的。若按彼时某些领头人的“现成思路”,当在高处望见与自己的奋斗相关的工业区的辉煌业绩时,该是一种怎样踌躇满志的心绪啊!而事实上,用艰辛血汗换…  相似文献   

9.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10.
期刊为何难以做大做强?--说传媒之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凯雄 《传媒》2001,(9):21-21
在“说传媒之八”中谈到了新近一些期刊“殊途同归”的现象,即因其“一号多刊”或“擅自改变办刊宗旨”而受到管理部门的通报批评。其实,对这些期刊而言,“殊途同归”者又绝不止于“一号多刊”或“擅自改变办刊宗旨”这两点,就说“擅自改变办刊宗旨”吧,往哪改?许多期刊何尝又不是“殊途同归”——一古脑儿地往中小学生读物上靠,什么《青春校园》啦、《阳光男女生》啦、《女生》啦、《女孩男孩》啦、《花季》啦、《男生女生》啦、《网络美少女》啦、《青春果》啦、《花季先锋》、《美文少年版》……单看这  相似文献   

11.
创办于1999年、全国第一个省级新闻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以下称“新闻频道”),七年多来,不仅‘存活“得很好,其《现场》、《F4大搜索》、《环球报道》等几  相似文献   

12.
掌握危机传播的主动权——突发事件与危机发布(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危机已不可避免,有哪些办法可以降低损失,甚至变坏事为好事?危机传播管理的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是“变坏事为好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忙DAY(Monday)”都很精彩“如果我总在不务正业地刷屏,那是因为我正被所谓的‘正业’折磨着.”2月19日,周一下午,上传了这条微博.那时,我正在为几篇编不下去的稿件着急.都是当编辑做记者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当稿件编不下去或写不下去,但形势所需你必须继续与之对峙与之周旋,你会不会一遍遍从第一段第一句开始,反复地捡起它,反复地从头再来?——没锴,我总是在那样一个纠结的状态下干着备式各样的活儿,或编稿,或写稿.没办法,谁让它是咱的“正业”呢.  相似文献   

14.
“升仙啦!”“又升仙啦!——哎,我为什么要说‘又’呢?”这是听到过的在中外电影中的时光隧道中穿梭往来的人们,最真实、最兴奋、最惊恐的呼喊,当然,也最卡通。吴承恩(究竟是不是他呢?似乎近期又有人出来"学术论争"了)的章回小说《西游记》,无疑应该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最具备卡通因素的文学作品。上  相似文献   

15.
近三年来,绍兴市档案局(馆)档案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越地记事——史前时期至二十世纪中叶》被称为宣传绍兴历史文化、推介绍兴旅游的“文化金名片”;《稽山长歌——纪念新中国成立暨绍兴解放60周年档案文献图集》被绍兴市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评为“优秀文化产品”;《绍兴与辛亥革命》被绍兴市社科联立项为“‘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纪念绍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展览》被誉为“绍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巡回展览”;《越地记事——档案里的绍兴历史》陈列展被省档案局命名为“浙江省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6.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17.
<正>暗访古来有之。从最早的古代皇帝微服私访,到现今的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暗访,似乎与“偷”字都联想不到一起。现在却有这么一种把暗访与偷拍偷录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的提法。记者暗访采用的“密拍”方法怎能等同于“偷拍”?这  相似文献   

18.
我说,你这名字起得好:“立人”,你这“人”,可就真的“立”起来啦。 袁立人说,正是名字不好呢。你想,只有一条腿——我们湖南话叫“掰子”——却要立起来,那有多艰难! 然而,就是这个袁立人,二十八岁上单腿骑车万里行;三十岁开始学打乒乓球,在其后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一人夺得三块金牌,如会她又独闯上海滩,为发展企业日夜操劳运筹帷幄……  相似文献   

19.
明代小说《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引了一段俗语:“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厉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相似文献   

20.
(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相互介绍:这是著名记者某某,这老兄便是大手笔某某,等等。知道知道,久闻大名——绝无瞎捧之意,确实在报上、广播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的名子。然而,面前这一位,介绍人称“中央台的杨青”的女士,我却不曾读到或听到过她的名子。看介绍人对她极其敬重的神情,可以认为老杨是被列入“著名”之列了,但我翻遍了脑袋的所有角落,终无法调出关于“本台记者杨青”的声音记忆。也许她习惯用笔名吧——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