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提出一种自己的理解,即基于"意向——直观"结构的"现象——本质"同一现象学。现象学的贡献主要是方法论上的。围绕着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首先确定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即本质研究,然后提出把握本质的方法,即本质直观,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意向——直观"这种明见性上。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质"这一术语不是指经验的一般概念,而是指纯粹的、非实在的一般概念;"本质直观"的操作步骤包括自由的变更、变更中的统一性的联结以及对于其中的全等者的直观.本质直观意味着"本质"获得了自身给予的明见性."自由变更"并非胡思乱想,"本质直观"和通常的抽象论是有严格区别的;通常的关于本质或共相的看法其实并不是可靠的见识.本质直观的问题指向一个更开阔更深广的问题视域.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对一般、本质的把握不同于传统的抽象,而是转换了思想的方法。通过悬置传统的认识理论和方法而"面向事物本身",利用直观来把握一般的本质。但是,这个方法仍然落入了历史的窠臼,在本质由个别直观向一般直观的过渡中遭遇"滑铁卢"。这是一个从柏拉图以来就存在的认识论上的千古难题。胡塞尔其后的哲学家们对本质直观也是隐忍不言甚至是放弃,虽然如此,包括本质直观在内的现象学的思想在西方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传统直观性教学原则作为教学的经典性原则一直在夸美纽斯阐释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它建立在感知直观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哲学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智直观的价值和意义,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李泽厚的"自由直观",完形心理学所论证的"格式塔",为"理智直观"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由此,现代直观性教学原则亟待扩展其意义,即培养学生的理智直观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整体的感悟能力与自由人格德性。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论”是现象学诠释学的理论准备,“先天”概念是从现象学方面进入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基本前件之一。由于汉语文献的缺失,这一准备性的前件始终隐而未彰。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历史导论》中透露了“先天”概念的学理信息。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和范畴直观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从先在性、客观性、开启性、异质性和非意识性这5个方面对“先天”概念作出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中,道家主张通过观道达到人生的超越;而佛教的中观思想核心在于万法皆空,这同样也是要达到对俗谛的超越。在西方现代哲学中,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是通过个别事物的被给予性达到对于一般和本质的认识。这些对于外物的观察方式都是对于经验的超越,但超越的具体体现又有所不同。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理论,"看"这种基本的感性行为可以成为审美的逻辑起点;而道释的心观则为我们考察"看"如何达到事物的意义深层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甚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质直观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正是因为有了本质直观的方法,本质才得以被构造出来,形式本体论和区域本体论才得以可能。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本质直观中隐含着悖论,并以此来质疑本质直观。为此,我们借助发生的视角,从“被动性”与“主动性”出发,重新考察本质直观的三个环节,并尤其突出“被动性”在第二个环节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基于对“被动性”的深层考察,我们揭示出“内时间”、“原联想”的基础性作用,进而化解隐含在本质直观中的“悖论”。陈嘉明教授在其文章中对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提出了怀疑,我们在此恰好可以对其作出回应,并从发生的视角为本质直观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10.
对旅游本质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相关概念认识的不统一及研究视角的不同,是导致学界在旅游本质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胡塞尔有关"本质"层级的论述,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旅游本质研究的起点应是旅游的"单个体"本质,"旅游"之内涵则是指"旅游活动",研究的视角应是哲学的视角,即时空视角。  相似文献   

11.
郭莹 《中学教育》2013,(1):19-25
教育现象学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植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生活世界"到范梅南将"悬置"这种现象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现象实践研究,教育现象学经历了从内在理论生发到实践应用的发展历程。作为当前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对教育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一些差异。教育现象学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也必将实现于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普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不同,胡塞尔反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历史哲学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历史是否具有一个本质结构和这个本质结构可否被把握到这两个问题,胡塞尔不仅从内容上认定历史有一个本质的意义结构,而且从方法上提供了对此意义结构进行纵向本质直观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历史相对论进行批判。同时,本质直观或者观念化在与观念对象的另外两种实现方式,即理想化和语言化的区分中得到进一步的澄清。总之,胡塞尔的历史观着重于内历史与历史的关系,否认概念、命题的发生、发展是偶然随意的,强调在命题意义背后的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现象学所探究的真正对象在于"本质"。此种"本质"必须借助于"本质直观"方法才能得以揭示。"本质直观"包含感知和想象,它通过想象对"前像"进行"变更",从而把握到"本质"。它是对意指行为与被意指之物、对陈述意义与实事状态之间一致性的体验;是对真理本身的直接拥有。就认识论史而言,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方法是对康德、笛卡尔认识论方法的继承创新。但其在"直观"或"明见性"的可靠性论证方面存在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的现象学,其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它的"方法"。本文认为现象学的还原、本质直观、描述方法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环节。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方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05,(8A):17-18
德国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现象学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的哲学思考强调的不是用概念、教条来告诫别人,而是强调从现象中直接看到普遍,在现象中直接把握本质。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先括弧、悬置起来。现象学采取“本质直观”的方法,“朝向事情本身”,让你自己去看、去昕、去直观感受,将生活中先于思考的种种体验呼唤出来。它是对西方唯理论——从个别到普遍,现象到本质抽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普遍必然的本质在传统西方哲学中是外在于自我明证性的推论和设定,而胡塞尔在“本质直观”中将其拉回到自我内在直观性中来。而理解这种“本质直观”思路的关键在于现象学的直观本身指向通过自由想象而呈现的纯粹意识世界,而不是指向知觉到的事实经验世界,经验世界被含括在纯粹可能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7.
区分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是现象学知识理论的基础。胡塞尔通过感知陈述是如何包含范畴形式并向范畴陈述过渡的分析,考察了客体化行为领域中的综合功能以及范畴形式如何通过这些功能而构造起自身,通过这些功能成为直观并且据此而成为认识。通过对象的感知和其他等级的显现建造起某些新的行为,这些行为以一种与构造起显现对象的直观完全不同的方式和这些显现对象发生联系。普遍性意识在个别的感知和想象之抽象的基础上构造起普遍对象,这个普遍对象不仅被表象和被设定,而且它是自身给予的,从而使认识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胡塞尔本质直观变更法的操作程序、层次及其对诸要素的规定,并通过对前后所论述的本质直观法与本质直观变更法的比较,指出其实质性的一致,其差异仅在技术层面上的细节处理。  相似文献   

19.
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胡塞尔确立了其个人终生的科学信念,即哲学应当满足确定性理论的最高需求、为任何一门科学奠定基础。通过本质直观,胡塞尔要求再次确立形而上学对经验科学的权威,使形而上学为一切认识、一切其他学问提供认识以终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新增的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然后通过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提升几何直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