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被认为是以文家之笔写社会结构的圣手.科学的文风、理性的社会解剖为后人所称道.其笔下的人物大多处于一种宿命的生的欲望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努力的境地.过去对茅盾小说的解读更多地是做了社会学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把小说当作小说、艺术形象当作艺术形象.本文则从美学的艺术的角度,认为他们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生命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对于新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恐惧和拒绝,为了实现活着的基本的欲求而挣扎的卑微灵魂.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都认为茅盾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深刻的社会剖析。茅盾往往是“先以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总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动机和理论意图。他把小说艺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去观察、剖析各种社会关系、人生世相,采取全景式的写法以展示社会全貌。跟其他现代作品相比,茅盾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自觉的深沉的理性精神。毫无疑问,这些认识都是很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但是熟悉茅盾小说文本的人,特别是那些艺术感觉敏锐的读者却并不满足这些结论。人们隐约感到这些结论与茅盾小说创作本身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它并不能涵盖人们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整体感受。人们不禁想到,这些权威性的结论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自出版以来争议不断,争议的焦点在于小说的乱伦和恋童主题,小说也因此陷入道德与非道德的争议中.用伦理学的视角解读小说可知,亨伯特的一生因为触犯社会伦理而摇摆在伦理堕落、挣扎和救赎之中.因此,《洛丽塔》是亨伯特的一部伦理挣扎史,亨伯特的悲剧本质上是一出伦理悲剧,而非简单的道德悲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史家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本质上把众多本属于小说范好的东西当作“史”来看待,认为小说是其实的;二是从史的角度评价小说之得失,形成小说以资治、教化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导致小说创作长期处于史与说之间的模糊地带,对艺术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1,(5):34-34,45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自从一些报刊上陆续披露了王一川博士主编《20世纪中国小说大师》消息以来,由于人选的9位小说大师中茅盾落选,学术界对此议论沸沸扬扬。许多人认为不选茅盾至为不公。王博士在一篇文章中为他不选茅盾作了解释。但他的解释与说明是没有道理的(见1995年1月28日《文艺报》)。他说他选小说大师的标准主要是从芙学的标准入手,具体地谈了四条标准。他的四条标准用以衡量茅盾作品,我认为茅盾作品完全具备。比如王博士认为茅盾作品的缺陷之一是有“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倾向。是这样吗?“主题先行”是我们批判“四人帮”“三突出”,与走资派…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吏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解读茅盾代表作,展现茅盾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的多维思考,揭橥茅盾小说中对社会历史的“异质性”反思,为把握茅盾的某些文学特质及其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提供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茅盾、巴金创作与冰心小说《超人》的精神联系主要表现为:茅盾的小说《幻灭》直接整合、转换进了冰心小说《超人》的内容,巴金的小说《灭亡》也与冰心的《超人》形成精神共鸣。茅盾、巴金文本中所昭示的渴求母性之爱的男性心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这正是冰心从女性角度建构母性之爱的创作拥有广大读者、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小说具有一种绘画般的美感,无论是场面、景物,还是人物形象都像是一幅幅极具立体感的彩色油画.绘画艺术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有力地牵制了理智社会型作家茅盾的理性思维,使他的大多数小说达到社会政治内容和审美形式的深刻遇合和矛盾统一,进而形成其文体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不同于鲁迅、茅盾等,他们更加讲究主观个性的表现,把表现“美”当作创作的最高追求。废名的小说是一首首真善美的诗,它使小说意境“雅化”,沈从文的小说是一首首湘西民歌,它使小说的意境“通俗化”。一雅一俗,概括了他们小说意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茅盾小说贴近政治而沈从文远离政治,茅盾着重写社会整体、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沈从文致力于写一角人生、展示生命形态,茅盾创作之前都确定一个明晰的主题,而沈从文只把创作看作“情绪的体操”、生存方式的实验或探险。然而,他们在忠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感受,坚持独立思考、尊重艺术规律方面,却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认为明再造是进行社会改革的根本途径。因此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阐发带有明显的再造明的意识。茅盾认为在明再造过程中以性爱为中心的道德改革与政治制度的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在《蚀》中分析其原因,认为是这两的脱节。  相似文献   

15.
小说《报废》主要展现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在消费文化为背景的时代下人被“物”所役使的一种痛苦与挣扎,但这种挣扎在当下中国更具有讽喻色彩。通过对小说中展现的人与物、人与文化、人与时代关系的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所独有的社会认识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春蚕》和叶紫的《丰收》是现代文学史两篇著名短篇小说,并因写“丰收成灾”这一畸形现象,深刻揭示旧中国农民日益贫困,乃至破产的社会根源而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誉。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比较,旨在更为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学习和把握两位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许多国家把它当作爱国主义的“教材”。《柏林之围》的深度与容量,令人惊叹。它揭示社会悲剧的内在矛盾极其深刻,在概括历史内容的广度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两者都借助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以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格调折服读者。小说描写的人和事,当然是从生活中吸取来的,却又是特殊的、罕见的、怪异的。惟其如此,都德笔下的艺术典型,才富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中篇小说《另一种妇女生活》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更深层次的悲哀和更绝望的挣扎。本文试图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窥探文中几个处于男权社会中的悲剧女性的内心世界,开掘出潜藏在小说叙述表层之下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无论在茅盾小说的研究上,还是在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化变革的关注和反思上,陈建华的专论《‘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狂想——茅盾早期小说的视象语言》都具有启发性,可以引起人们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茅盾擅于展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场景和快速生活节奏,并以此观照、分析现代中国社会,这构成茅盾创作最显眼的底色和基调.而独特的都市视觉、都市精神、都市时空节奏,则使其小说成为典型的现代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