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与休闲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作为时下的热门关键词,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引起了越来越多学的密切关注。围绕休闲展开的研究,已形成了诸多解释性的“隐喻”,如结构性模式、解释性模式和冲突性模式等。表面上看来,“休闲”与“狂欢”关系并不大,但仔细深究不难发现,二在内在化精神和深层哲理意蕴上又具有相通之处:同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都具有节庆性、精神性和异化性。在这层意义上,不妨可以说:狂欢是一种民问的休闲,休闲乃是一种现代的狂欢。  相似文献   

2.
从巴赫金狂欢节理论看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节"虽本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一直到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那里才获得前所未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赋予民间文化、狂欢节广场、狂欢节式的笑以深刻的意指,进而在人们的现实世界之外建立起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如今的狂欢节虽已失去了巴赫金所理解的宗教神圣意味和意识形态颠覆功能,现代城市休闲广场的自觉有序也与当年民间广场的自发随意迥然有异,但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无疑为揭橥现代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阈.紧张之余的心灵游憩、禁忌之外的主体自由、参与之中的自我确认,使城市休闲广场成为城市居民诗意栖居的一片审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民间话语和主流话语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城市休闲广场成为现代人交往对话的互动型空间;城市休闲广场所包蕴着的独特休闲价值、审美精神、传统底蕴和个性风格,又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彰显载体.一方面我们深刻领悟到城市休闲广场对于城市居民和城市形象的巨大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也深深感慨着城市休闲广场建设中潜在的文化缺失与精神危机.凸显文化底蕴、强化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当是现代城市休闲广场步入未来之境的客观趋势,也是"城市文化"走向"文化城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隐喻研究是隐喻研究的重大发展。本文系统探究了中国新闻漫画网117幅关于"新冠病毒"主题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现象。研究发现:(1)"新冠病毒"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主要围绕新冠病毒、医护人员、不良社会现象、国家政策与措施四个目标域展开;(2)其多模态隐喻的表征具有认知普遍性:"新冠病毒"多模态隐喻表征反映人类共有的基本认知和体验,同时也受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影响;(3)这些目标域三两结合构成大量隐喻场景和一些新奇隐喻,对其具体漫画的解读是一个动态在线加工过程。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基础上,选取了典型隐喻场景和新奇隐喻漫画,探讨其在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以及合成空间中的意义构建过程,以期通过多模态分析和解读加深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文化现象;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概念隐喻理论使人们对隐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将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已成为隐喻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外语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少数族群文化与民间文化作为活态文化,具有其作为小传统自身的特殊性及审美情感独特性。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必须重视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个体及性别差异。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分析文本,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赛德克人基于共同信仰之上审美经验的性别差异,在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研究中引入个体与性别研究,无疑是对吉尔兹"深描"法的新的实践,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休闲文学"是文艺界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并未形成定论."休闲文学"是把审美中的休闲作用提到独尊地位的诗意文学,在文学这一领域内具有休闲性、诗意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休闲社会的到来,休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休闲是休闲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体.在"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中,武术休闲成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认为:武术休闲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和谐发展.武术休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价值体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已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闲暇时间正成为生活方式的核心问题。关注和研究生活方式和闲暇时间分配,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时空",而且也是推进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关注的领域。龚育之同志曾概括说:"休闲,从少数人的消磨光阴,到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变为一种研究对象,形成一门休闲科学。"  相似文献   

9.
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必要条件。本文基于隐喻对意义的建构功能,以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为例,结合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理论,利用多模态认知分析框架,从思想维度、价值维度和文化维度上分析多模态隐喻对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积极意义。研究发现:在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隐喻能够从观念体系层面反映、建构和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对多模态隐喻的宏观社会维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丰富隐喻对话语意义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运动休闲作为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象化活动,它的审美本质就是主体在审美志趣引导下,发现意境.运动休闲的意境指在运动休闲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运动休闲的意境美指休闲者成为审美者后进行自观,或整个运动休闲成为审美对象被他观,以运动形式中蕴含的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形",以康德美学范畴的审美愉悦为"导向",领悟意境,实现运动休闲向美学的语境转化,审美主体对意境进行观照后,体验或领会到的借助于运动休闲的意蕴和情调隐喻的美.运动休闲者把握契机成为审美者,发现美的意境,领会和感悟优雅的情调与情调.实现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1.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不仅是学校里的施教对象,同时也是社会传播网络中的开放受众。大学阶段应加强闲暇生活的审美教育。闲暇美育的传播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过程中要有清醒的定位,有效的控制,并努力寻找良好的是持。闲暇美育是闲暇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美育目标具体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的完整性要求在体育文化实践中关爱主体的精神需求,运动休闲中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也要求关注主体的精神愉悦。主体对自由时间与主观合目的性的掌握使把运动休闲视为审美游戏具有了可能。在主体实现运动休闲的审美游戏化后,对运动休闲中美与自由的观照,促使了运动休闲中主体层面的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14.
休闲生活是生活世界的重要场景之一,当哲学超出关于世界本体问题的纯抽象地争论转向生活世界时,休闲问题就成为了倍受关注的焦点。把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以20世纪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为参照,充分重视中国哲学的生活智慧,对休闲问题加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作为休闲活动的劳动、社会交往和消费中,人不断展现着创造的力量,印证着交往的自由,彰显着理性之力与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各种艺术是能相互借鉴的,闲笔也可以借鉴到新闻写作中,诸多新闻实例,充分证明了闲笔艺术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能带来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落生姿、曲径通幽、妙趣横生、管窥全貌、绵里藏针、余韵自成等。新闻只有更新观念,把新闻写得别具一格,才能真正带给读者以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大陆31个省市高校师生(教师1102人、大学生1090人、研究生1072人)审美价值观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师生在审美情趣方面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师生在审美标准方面存在共同性和多样性;师生的审美理想存在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休闲满意度是个体从事休闲活动和休闲选择所形成、得出和获得的积极的感知或者知觉,它可以通过休闲满意度量表加以测量。休闲满意度包括6大类型:心理满意度、教育满意度、社会满意度、放松满意度、生理满意度和美感满意度。不同群体的休闲满意度、网络游戏的休闲满意度、特定情境下的休闲满意度都引起了休闲研究者的关注。个体的休闲满意度影响其生活品质。借鉴北美的休闲满意度研究状况,中国休闲满意度的研究需加强3方面的工作:研究理念的本土化;国民休闲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存。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的到来,不仅把消费问题凸显出来,而且把休闲美学问题推到了前台。消费与休闲的关系是经济的、制度的,亦是文化的。其生产性特征足以说明在消费中期待休闲当是必然。休闲也是消费的对象。然而一旦消费作为必然的社会逻辑,就极易造成休闲悲剧。必须从生存论维度重审消费与休闲的关系,特别是要摆脱消费审美化的陷阱,提升休闲为一种审美境界,才能审美地而不是审美化地生存。  相似文献   

20.
对书法形式符号进行“陌生化”处理,具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书法形式符号“陌生化”可以从线条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书法形式符号“陌生化”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和遵循“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