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家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1-8
李晦斋与曹汉辅的论辩,是韩国朝鲜朝时代的一次重要论辩,代表朱子学与其他派别思想义理之不同。从李晦斋与曹汉辅的书信论辩中,可以看出李晦斋的平实性,本着朱子学下学上达的精神,不离人伦事物而扎实的做工夫;至于曹汉辅则为李晦斋目为异端,以其杂有佛老思想之故。该文从其二人对于本体与工夫处的体会,找出儒佛之间的恰当判准,并对于曹汉辅思想,作一衡定与裁判。 相似文献
2.
孙钦香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
船山把明德新民定位在君德、化民成俗的关系来阐发<大学>一书义理,即是说新民必本于"已明之君德",除此之外化民成俗还必须有齐治平功夫.因此船山对<大学>全书的诠释就具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3.
权相佑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2(4):16-20
今天,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建立人类的普遍论理或普遍价值的要求极为迫切,既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西方思维模式演绎的结果,而是基于全人类命运的共同要求,那么对问题的回答,也就要借鉴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文化的思想资源从而作出回答。产生于八百年前的古代东方的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正为当代人类社会普遍论理或普遍价值的建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启示.可以说它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建立世界新秩序从而得以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艳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20-21
朱熹建立了一个以"理"为本体论最高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最根本的,并从本体论意义上阐释了"理"和"气"的关系——"理在气先"。他还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最高、最根本的"理"——"太极",且用"理一分殊"来说明太极与万物的关系。"理"本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也是朱熹整个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因此探析"理"本体论对认识朱熹的整个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建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73-76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具体提出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朱熹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一分殊"不但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学中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程朱利用"理一分殊"解决了世界万物如何产生以及世界万物统一于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正是由于"理一分殊"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程朱理学大大超越了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和佛学关于宇宙生成和万物统一性的论述,使理学成为更缜密、完善、思辨性更强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朱学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52-55
杨时上承伊洛之传,下启朱熹之闽学。杨时的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他强调"反身而诚",穷天下之理;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且阴阳二气的交互运动产生天地万物;他创造性的阐释了"理一分殊"与体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辨析了"天地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以及后者向前者转化的途径。杨时理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理学的成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星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4)
“理一分殊”说是宋明理学讨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和程颐与杨时之间讨论《西铭》的主旨问题密切相关。经过杨时的补充与阐发,“理一分殊”说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9.
梁世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6)
曾国藩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何以取得成功,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曾国藩以"有本之学"构筑自己的学问体系,以"理一分殊"思想奠定自己的学问基础,以"中庸"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核心.三者构成曾国藩思想的大本大原.内在的大本大原是曾国藩成就其学术与事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方彦寿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6(1):21-24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陈莹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22,(6):37-44
铭文“象物比德”传统被宋代理学家进一步承继并开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学家扩大了“象物比德”传统的自然取象范围,纳入更多人造日用器物;二是理学家扩大了“德”的内涵,体现为从君子之德到圣人之德,蕴义理于道德。理学家铭文存在一条“象物—附理—比德”的内在理路,实质是依托“理”在“物”与“人”之间搭建中介点,使个体通过“观物取象”实现对形上道德的认识、把握和涵养,充分体现理学道德本位思维之于文体生成转化的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