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之”字用法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是古代汉语里最常用、最活跃、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它的本义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代词、助词用,偶而也可以作连词、介词用。这里先讲它的主要用途,后讲它的其他用法。下面分别举例作些浅释。  相似文献   

2.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频率高,用法活,是个较难掌握的虚词。具体用法就更复杂了。如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作定语、补语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时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有时可作谓语动词等等。这么多的用法,怎样对它进行辨别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之”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高中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天可怜见林冲!"(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课本中对"可怜见"的解释是"向人乞怜的词,就是‘可怜’"。那么"见"字的解释是什么,课本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有很多学生甚至老师把"见"字理解成为"我"的意思,"见"字确实也有"我"这个义项,"天可怜见林冲"解释为"老天爷可怜我  相似文献   

4.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5.
中学古文虚字众多,要求掌握的亦有不少。在复习备考中,通过系统整理,依其用法,编成顺口溜,帮助记忆理解大有好处。现以“之”字为例,简要说明如下: 顺口溜:“之”代它称人物事, 情况复杂须细致;(1) 有时活用代自己;(2) 有时用作指代词;(3) “之”当结构助词的;(4) 有时表示宾前置;(5) 补助音节表语气;(6) 主谓之间也用“之”(7) 以上三种不翻译,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在我们初中文言文出现的虚词中,“之”字出现的频率最高,且用法也较复杂,区分起来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它是学生学习时最不易掌握的词语之一,也是我们讲授古汉语时应当特别注意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时,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面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直接用在动词后的“之”不论指代人,还是指代事物,都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是受动者,只能作宾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内容含有补语意思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往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10.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之”字的多种用法樊拴稳一、常作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而不作主语。如:①虎见之。②操蛇之神闻之。例①的“之”代“驴”,作“见”的宾语。例②的“之”代“愚之移山这件事”,作“闻”的宾语。以上句中的“...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中学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文言文中“之”有代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作为助词 ,“之”有四种用法 :一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表示领属或修饰的偏正关系 ,可译为“的”。二是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能或不必译出。三是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四是用在宾语前置结构中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之”有两种用法 :一是人称代词 ,二是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3.
正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它可作实词中的代词、动词,也可作虚词中的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成了最常见的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里,"之"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其中最特殊的一种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举题目如下:下列带点字的解释或用法,正确的一个选项是()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A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代词"他";D动词"去"很显然,此题给出的C、D选项是  相似文献   

14.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5.
文章拟对《论语》中“之”的用法作一穷尽性的测查与分析,以探讨“之”在先秦时期的使用特征,从而为古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莫”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含有“像”字的句子,不少同学的大脑中马上就会跳出“比喻句”三个字。其实“像”字的作用除了表示比喻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所”字用法通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字用法通考张其昀1.1“所”字,甲骨文未见。古籍中,‘所”字初见于《尚书》(指今文)中的数篇,其著作年代最早的一篇是《牧誓》.该篇自伪孔安国传称武王“至牧地而誓众”以来,一直都认为是周武王伐纣兵至牧野迫;临如歌时的誓师之辞.至近代以来才有人怀疑...  相似文献   

19.
部编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实词,这就是“从”字。它有时作介词,有时又作动词,有时还与“纵”相通。这里准备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谈谈它除了与“纵”通假以外的几种主要用法。“从”作介词时,有两种情况。 (一)表示起点。“从……”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自……起”或者“由……”。一般多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面的起点。例如: ①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  相似文献   

20.
《出师表》一文中有这样几句: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普遍认为,这三句话中的“以”都作介词,笔者以为不妥。认为以上诸句中的“以”应是具地方色彩的句中语气词。 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以上三句中的“介宾短语”都不具备作补语的条件,它们都不作交待动作行为的结果、方式、手段及处所等成分。例如句①,不能理解为:补充说明“咨臣”什么,这样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