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指标定量反映中度和高度紧身压迫在恒定负荷踏蹬至疲劳过程中对股直肌sEMG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制,以期为紧身运动服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12名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大学生为试验对象,在3种不同程度紧身压迫状态下,分别以中强度和大强度负荷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恒速踏蹬运动至疲劳,共计6次测试;在对受试者一侧下肢股直肌的iEMG和MPF肌电指标进行监测记录和信号处理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试验数据间差异的统计和比较.结果:(1)与无紧身压迫相比,外加中度紧身压迫在中等强度踏蹬运动中,对股直肌iEMG及MPF的整体变化特征无明显影响;(2)外加中度紧身压迫在大强度踏蹬运动后期,以及外加高度紧身压迫在中强度踏蹬运动后期,均使股直肌iEMG(%)值的总体增长幅度较无紧身压迫时有所减少,MPF(%)值的总体降低趋势较无紧身压迫时有所下降;(3)外加高度紧身压迫在大强度踏蹬运动后期,使股直肌iEMG(%)值的总体增长幅度较无紧身压迫时有所增加,MPF(%)值的总体降低趋势较无紧身压迫时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2.
10s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sEMG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信号指标探索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神经肌肉活动特征.方法:以8名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自身体重8%的负荷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时域分析、小波包分析、非线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记录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提取RMS、MNF、10~50 Hz频段能量、C(n)指标,通过观察不同运动阶段内各分析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股直肌神经肌肉活动特征.结果:RMS 和C(n)表现出随运动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0~50 Hz频段能量在蹬踏启动后快速衰减,之后保持稳定.MNF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变化不大.结论:10~50 Hz频段内的能量随肌肉力量的减小而递减;神经系统对股直肌支配的紧张度降低、股直肌收缩和舒张的转换节奏加快等原因引起c(n)在开始阶段增加,而其之后的下降可能与肌肉内ATP、CP耗尽引起的肌肉疲劳有关;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温度的变化、肌肉深部和浅部运动单位募集数量变化、肌肉力量和肌肉硬度的变化是RMS产生变化的原因;整个过程中MNF在不同阶段内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运动过程中影响MNF不同因素的作用相互抵消有关.  相似文献   

3.
等长负荷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时sEMG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健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2):17-18
本研究探讨了等长负荷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 s EMG信号的时、频指标变化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 :时域指标在肌肉疲劳过程变化的特异性较差 ,而频域指标的特异性较好 ,且其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与等长负荷持续时间呈明显统计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s EMG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是评价腰部脊竖肌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体疗中常用的七种不同的股四头肌肌力练习的肌电图分析,得出这七种练习在发展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力方面的优劣,同时得到练习过程中肌力随关节角度的变化情况。指出采用动、静力结合的力量练习方法,是发展股内侧肌肌力的理想康复手段。对于股直肌、股外肌的力量康复,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等速运动过程中肌放电量与肌氧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表面肌电图和近红外线光谱测定技术(NIRS),在30%和50%肘关节最大性力量(MVC)两种负荷条件下,对肘关节等速运动状态下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肌放电量及其肌肉组织内部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含量(oxy-Hb·Mb)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运动过程中肌放电量和oxy-Hb·Mb均有明显的逐步下降和表面肌电图的积分值(iEMG)逐渐升高现象,而且50%MVC组下降幅度大于30%MVC组;iEMG和oxy-Hb·Mb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NIRS和表面肌电图作为特异性良好的非创伤性检测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运动中肌肉内氧的代谢与骨骼肌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研究在极限负荷斜蹲运动过程中肌肉做离心工作、向心工作和静力工作时的肌电信号特征。结果发现,股外肌做离心工作对的IEMG低于向心工作,而向心工作的IEMG又低于等长工作。根据对肌电信号频率特性的分析结果,股外肌做离心工作时,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可能主要是慢肌运动单位,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目可能少于向心工作和等长工作,等长工作中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目可能最多。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肌肉疲劳时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的变化规律,以10名健康男子为对象,采用随意性最大的肌肉收缩(V组)和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E组)的两种运动形式,对足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时的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图(sEMG)和诱发肌电图(evoked EMG)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V组和E组的sEMG积分值和平均频率均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而且E组的变化较为明显;(2)E组的胫骨前肌(主动肌)Mmax和H/Mmax明显降低下,比目鱼肌(拮抗肌)Mmax和H/Mmax在胫骨前肌疲劳后则无明显变化;(3)V组胫骨前肌与比目鱼肌的H/Mmax在疲劳发生后均表现出显著低下,但二者的Mmax却无明显变化。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受到了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但由于肌肉收缩方式不同而上述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运动疲劳过程中肌电图耗氧量及积分肌点耗氧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力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积分肌电图(IEMG)显示:在静力疲劳过程中逐渐上升、动力运动则有波动,但两者的总趋势一致;静力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VO2几乎呈线性上升,动力运动时前几分钟迅速上升,以后缓慢上升,近于平台;VO2和IEMG比值在动静力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变化不同,反映了两种工作方式的疲劳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BS试验(Biering sorensentesting)、IS试验(Ito Shiradotesting)及直立位持重试验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的比较,探讨将IS试验移植到评价腰部脊竖肌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的sEMG信号特征分析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IS试验中腰部脊竖肌sEMG信号MF和MPF变化的规律与BS试验中相似,所有的受试均呈线性下降。提示将IS试验移植到腰背部sEMG信号特征分析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表面肌电测试仪器,对部分短跑运动员递增负荷下全蹲训练进行测试,对所测表面肌电现象进行分析。测试结果:随着负荷的递增,股二头肌的IEMG随着负荷的递增而逐步增加,臀中肌、臀大肌IEMG、IEMG/S和RMS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大。股二头肌、臀中肌、臀大肌随着负荷的递增而最大振幅也逐步增大,振幅最大时的膝关节角度范围分别为:88.94~106.33°,101.345~121.667°,88.779~101.591°;平均角度分别为99.77°,113.157°,93.91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骼肌在不同速度离心收缩过程中力矩、功率输出及神经支配活动特性。方法12名男性受试着,在ISOMED2000等速测力系统上分别以60°/s和180°/s的角速度完成离心收缩,用ME6000无线肌电遥测系统同步测试受试者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肌电信号。结果屈伸肌群在60°/sec、180°/sec离心用力时力矩、功、功率均随速度增大而增加(P<0.01)。sEMG显示,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都被相应的动员,伸肌肌电各参数普遍高于屈肌。iEMG随速度增加而下降,RMS、MF和MPF都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在自主性离心收缩过程中,随着收缩速度的加快,力矩、做功增加,但肌电活性(iEMG)降低,与向心收缩不同,离心收缩有着独特的力量输出和神经支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线性分析指标MPF和非线性分析指标Lempel-Ziv复杂度和近似熵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能够较好地运用于脊竖肌功能评价的sEMG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运动过程中,腰部脊竖肌sEMG信号的MPF和Lempel-Ziv复杂度均呈明显的线性规律下降;70%的受试者的近似熵呈先升后降型变化;以MPF下降来预测腰部脊竖肌功能水平的外部效度优于Lempel-Ziv复杂度。研究结果提示,sEMG信号的上述变化可能是神经肌肉系统自组织调节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sEM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际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多年来,应用sEMG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的时、频分析两个领域,主要的研究包括肌肉活动和肌肉疲劳的sEMG信号维数、复杂度、熵变化规律和特点等,认为肌肉疲劳至少存在两类作用机制,即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运用力学理论阐述了人体空翻转体动作的一般原理,对目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bdF类动作"起跳过程中现有的两种手臂技术对"dF动作"的效应进行分析,提出理论上更为合理的一种新的"bdF类动作"起跳过程中的手臂技术,描述新技术的动作方法,论证新技术的生物力学合理性,对教练员、运动员提出尝试训练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小波包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探索60 s全力蹬踏自行车致股直肌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探索利用sEMG定量评价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方法;方法:先按等时间间隔将sEMG划分为不同的段,通过比较不同分解层数下各频段能量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最优的小波包分解层数,计算各频段的能量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以归一化后的各频段能量作为输入,以运动过程中归一化后的输出功率作为输出,构造Elman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建模,经过网络优化过程建立了最佳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和疲劳程度的加深,股直肌sEMG信号经小波包分解后的低频段能量增加,高频段能量衰减,但能量的增加与衰减集中在比较大的频段范围内,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精度;结论:60 s全力蹬踏自行车过程中表面电极处肌肉组织低通滤波作用不断变化导致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增加与衰减集中在比较大的频段范围内.在利用sEMG定量诊断肌肉疲劳方面,通过小波包分析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马国强  李之俊  杨涛  刘茂 《体育科研》2010,31(5):63-66,69
在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课期间,设计了在训练组间间歇先恢复骑行再按摩的消除疲劳干预模式,与仅进行按摩和恢复骑行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按摩放松可有效缓解运动员场地大强度力量耐力训练后局部肌肉的酸胀、疼痛感,对于保证训练强度作用显著;而主动恢复性骑行可改善神经肌肉系统机能,加快代谢产物消除,预防疲劳积累。初步确定在力量耐力训练组间间歇进行恢复骑行10min后再局部按摩10min的个体化最佳疲劳消除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中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内容、负荷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论:1)训练起步较晚,缺乏长时间系统有效培养,而运动成绩却提高较快;2)心理培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3)训练负荷偏高,出现训练负荷的成人化现象;4)体能训练方法较丰富,技、战术与心理方面的训练方法较传统、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近些年来,加压训练因其显著的增肌效果而受到关注。但是,不同程度的血流限制对生长激素、睾酮等与增肌效果密切相关的合成类激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为此,观察了普通人在4种不同血流限制压力条件下,训练前后血清生长激素、睾酮等激素的变化,为今后进行加压训练时选择适宜压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10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间点,分别在上肢0 mmHg、下肢0 mmHg(对照组),上肢100 mmHg、下肢140 mmHg(低压组),上肢140 mmHg、下肢180 mmHg(中压组),上肢180 mmHg、下肢220 mmHg(高压组)4种压力条件下,进行4组30%1RM的深蹲、屈臂、伸臂运动。每组均要求尽力完成30次(如完不成则做到力竭为止)。在运动前后测量上肢围度,并取肘静脉血测量生长激素和睾酮。而在运动后第2 min测指血血乳酸浓度,并记录主观疲劳度。结果1)3个加压组完成的总负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组显著低于低压组和中压组(P<0.05),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2)各组间运动后血乳酸无显著差异,但3个加压组上肢放松围变化幅度和主观疲劳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高压组的放松围变化显著低于低压组和中压组,高压组的主观疲劳度显著高于低压组和中压组P<0.05),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3)运动后,4组的生长激素均显著增加(P<0.001)。其中,3个加压组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低压组和中压组显著高于高压组(P<0.05),而低压组和中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对照组(的血睾酮)在运动前后无显著变化,而3个加压组均显著上升(P<0.05),但相互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以普通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低强度抗阻加压运动中,上肢压力为100~140 mmHg,下肢压力为140~180 mmHg的血流限制条件下,肌肉肿胀效应更加显著,生长激素、血睾酮等与增肌效果密切相关的合成类激素指标显著增加,同时疲劳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