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健 《语文天地》2015,(11):3-5
《幽径悲剧》是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篇文章本身犹如一条幽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内涵丰富而又深邃,体现了一个智者的思想光芒。所以,要求初二学生对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进行深度解读,确有难度,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将学生带领到这条“幽径”上,一方面需要老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有所“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要极富教学机智,掌控课堂“生成”。笔者借助《幽径悲剧》的课例,来反思教学过程中如何  相似文献   

2.
正一、扣题导入在北大的燕园有一条幽径,那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然而就在这个偏僻的角落里,季先生却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今天,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径悲剧》(课件出示课题《幽径悲剧》),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震撼。设计说明:开门见山,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阅读期待。二、整体感知(一)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  相似文献   

3.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它采用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富有张力的写作表现力来展示大师心中的夹竹桃。物我相融,托物言志,是这类文本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语言来感悟季先生的人文情怀,领会他"物我相融"的写作情操。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学生向季羡林借书.那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有损坏,后果不堪设想.季羡林不忍心拒绝,于是对学生说:"你过一个礼拜来取书,好吗?"学生高兴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而来.季羡林给他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说:"很对不起,我不能将原本借给你,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  相似文献   

5.
作文学习,一般而言,能说、会说,也就能写.可是,教学中我见过一些"能说不能写"的学生,如果让他把刚刚说的一件事写出来,他会感到困难,很奇怪.我也见过"能写不会说"的学生,语文检测没什么问题,作文也不错,可是在课堂上不太能表达意见,平时与人交流不主动,个别同学甚至有口头表达障碍,和教师说话很拘谨,不知道如何问候别人,有时...  相似文献   

6.
都说季羡林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文章不长,我读了好多次,以为一目了然,以为枯燥无味,觉得他说的就是大白话,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讲述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于是课堂也是让学生找找“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画勾点,却始终走不进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7.
本源的快乐     
泉涌 《小学生》2008,(Z1):93-93
某喜剧大师去找心理医生求诊,说他不快乐。心理医生劝告他,去看某喜剧大师的表演吧,他会让你快乐。喜剧大师说,我就是他。我送给观众快乐,但那只是我的工作。快乐是他们的,我不快乐。这件事对心理医生触动很大,他弄不清楚快乐是谁的,于是也开始忧郁。心理医生去找喜剧大师,说我也不快乐了。  相似文献   

8.
说实在的,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  相似文献   

9.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想告诉学生要学会谦让,举了孔融让梨的例子。刚讲完,马上有个学生举手说:"孔融不应该让他的哥哥吃大的,应该自己吃大的,尊老爱幼嘛。"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同学也激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赞成。无独有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分苹果"的故事,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让社会成功人士和监狱服刑的犯人分别追忆母亲的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一位犯人说:小时候母亲拿来一篮子苹果,他心里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弟弟抢先说要那个又大又红的,妈妈板着脸生气地说:"小孩子怎么不懂得谦让!"于是这位犯人说:"妈,我要那个又小又青的苹果。"妈妈表扬了他,从此他学会了撒谎,长大以后走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7,(24)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最近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人欢喜。"  相似文献   

11.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  相似文献   

12.
滕利民 《考试周刊》2013,(94):57-57
<正>一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就提出做笔记是"必要的痛苦"。他说,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系统性的记录,它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复习和记忆旧知识,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识有重要意义。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平常听课也懂,做题也不少,效率也不低,可一到考试时就发懵,会做的题都做不上来?""越复习到后面,脑子越乱,这是怎么回事呢?"等等。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我说:没有一流的校长,就没有一流的教师。台湾作家刘墉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就有了爱。我说:在这个人世间,没有教科书之前,早就有了教育。哲学家周国平说: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就成了孤儿。我说:一位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教室里教养出来的,人才是大师所物化的一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这样说,他著文回忆道: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清华园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清华园何以在季羡林心中有如此魅力,清华园的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5.
"老师,我最怕您提问了,因为语文课的课堂提问最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学生在段考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中说的一句心里话.看到这句话,我心理压力很大.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讲得口干舌燥,可偏偏还是有一些学生在看韩寒的《幻城》,有的学生两眼无神,魂游九天,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甚至进入了梦乡……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在是"金口难开",纵然开口也是言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学生平常聊天时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可课堂回答则是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史峰 《高中生》2012,(12):8
鲁迅是故意在文章中制造"语病"的高手,这些"语病"能在文章中营造出各种特别的气氛,借以深化文章主题。就让我们跟着大师学几招吧!用累赘营造苦闷例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细读此文,忽然感觉鲁迅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大型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主持人随机采访了一个刚上完课的学生,学生的一席话让人心动不已:"我感觉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老师的课识字有意思,读书有意思,平常不说话的同学,一下子也变得会说了."是啊,能让"平常不说话的同学"都变得"会说了",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向往的课堂教学效果吗? "语言即人,即存在."如何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和新奇的创造力发掘出来呢?我以为,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的设计相当关键.接下来,我们不妨拿相同案例中的不同问题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一下能创生出精彩言语的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我读过先生的《追忆似水流年》一书后,了解到先生的性格除了坚韧,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从中感知到了他的真情追忆。这本《追忆似水流年》,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散文。全书共分两辑:"数风流人物"、"读书破万卷"。深浅不一的追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  相似文献   

19.
刘大军 《广东教育》2003,(11):24-24
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个惊喜,也会出现一个个意外。那天数学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尽管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意外,让人始料未及。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一张纸。”他一说完,立即遭到其他学生反对。“一张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我也觉得一张纸是长方形。”“如果是长方体,就应该有厚度。”“谁说纸没有厚度,它只不过很薄很薄,我觉得它是长方体。”……我心里可急了,才刚开始新课啊,再这样讨论下去,这节…  相似文献   

20.
覃紫芸 《广西教育》2014,(36):67-67
正一天上午第三节下课了,我像往常一样让学生排队去领"营养午餐"。几分钟后,我环顾教室,发现只还有余小峰坐在座位上,他一声不吭,耷拉着脑袋。看到他这副模样,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平常他总是想办法插队领饭的。他是不是生病了?于是我走过去关切地问他:"你哪里不舒服?告诉老师好吗?"他有些忸怩地看着我,摇了摇头说:"老师,你能不能让我发一次作业本呢?我很想给同学们发作业本,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