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是第11届全运会后我国最高级别的比赛,也是亚运会后国家队成员回归省、市队后的第1次全国重要比赛。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辽宁队和亚军广东队进攻技战术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国曲棍球的主流进攻技战术打法,为各省、市队备战第12届全运会提供参考。1进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确立较规范的短角球动作技术模式 ,以提高我国男子曲棍球短角球的射门技术水平 ,采用录像解析方法对中、韩两名优秀短角球射手的短角球射门技术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运动员在引杆时应注意遵循大关节带动小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 ;在击球时 ,要保持重心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3.
拉射技术是曲棍球项目中一项复杂的专项技术,也是短角球进攻战术的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拉射技术最初仅出现在男子比赛中,随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身体能力的提高,直接用拉射技术破门得分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赛事中。在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过程中,一直把提高重点运动员的拉射能力作为训练突破的重点,在2011年冬训期间,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在训练中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方法,以提高2名运动员的拉射球速。  相似文献   

4.
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铭  林洪  李汀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27-32
重点描述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后摆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并与现在常用的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游泳出发技术进行比较。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使用超微摄像机对8名优秀女游泳运动员进行定点拍摄,通过对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录像进行解析来比较研究它们的部分运动学特征,得出这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较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稳定性高;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较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离台水平速度大,手的拉台效果明显,但滞台时间也较长;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台上预备姿势重心投影点距出发台前沿较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靠后,不利于快速起动。对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综合评价表明,后摆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有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5.
直拍横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直板的缺陷(反手弱点及对付强烈下旋长球能力薄弱),通过近几届世界锦标赛及奥运会的检验,这项技术使直板选手取得了一些成绩。试图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采用运动学测量方法对直拍横打和横板反手在近台、中台和远台拉弧圈球的技术动作,利用美国艾里尔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APAS System),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测力板,对单个对象进行不同起跑姿势的起跑测试,主要根据压力板上的着地痕迹,确定步长,计算速度等参数,对不同起跑姿势起跑后前两步进行运动学方面的分析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给实验对象设计的五种蹲踞式起跑姿势中,第二种姿势最适合该运动员起跑,但不是运动员平时的习惯起跑姿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拍摄了7名优秀女排运动员前攻和后攻的技术影片。经影片解析,得到了后攻与前攻技术等多项运动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成后攻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8.
殷剑侠  仲宇 《体育科技》2010,31(4):52-55,60
通过对运动员两种仰泳出发技术的预备姿势、离台阶段、腾空阶段、入水阶段和头到达指定距离的时间进行了有关运动学特征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脚出水面仰泳出发技术的预备姿势重心高,离壁角度大,离壁速度快,双手空中移动速度快,手入水距离远,入水角度较小;从水下滑行到5m、7.5m段的时间看,脚出水面仰泳出发技术的优势明显,脚出水面的仰泳出发技术优于脚不出水面的仰泳出发技术。  相似文献   

9.
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TM-6710CL高速摄像机和MONARK829型功率自行车在正常状态和相对疲劳状态下对从不同下落高度跳深的12名男性二级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运动员跳深时,下肢髋、膝、踝关节之间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最小,膝关节次之,踝关节的角度变化幅度最大;正常状态下,运动员在各下落高度跳深时,其髋、膝、踝关节在缓冲期的动作顺序上是踝-膝-髋,在蹬伸期的动作顺序是髋-膝-踝;相对疲劳状态下,运动员跳深时,下肢髋、膝、踝关节在缓冲期的动作顺序是踝-髋-膝,在蹬伸期的动作顺序是髋-踝-膝.  相似文献   

10.
以55名健将运动员、24名一级运动员和38名二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专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将测试结果正态分布检验剔除异常值后统计分析,针对曲棍球项目特点探讨场员选材标准。最终确定上肢长/身高、前臂长/上肢长等31项指标为女子曲棍球场员选材指标体系,并制定出相应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向参加2010年全国女子曲棍球冠军杯赛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各队的队医、教练员进行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无接触情况下受伤比例较高,运动员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项目特点,如被球击伤和被棍击伤,此外他人侵犯、力量不足、场地护具欠佳等也是运动员受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中国女子曲棍球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及运动员在场上的跑动位置和轨迹,应用GPSports Systems SPI 10运动监测系统及Polar团队心率表,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主力运动员26人备战2008年奥运会期间1~4月24场比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曲运动员在场上比赛表现出明显的项目特征:高强度、高对抗,对各个位置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都很高。由多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方式穿插在一起组合而成,在场地上约15%的时间是间歇性短距离快跑形式(无氧代谢),约85%的时间是慢跑、走动或原地休息的运动形式(有氧代谢)。快速冲刺能力与国际高水平队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3.
曲棍球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家队等9支曲棍球队共121名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共查出111处损伤,48种伤病,总发病率为60.33%。其中腰肌筋膜炎发病率最高,为12.173%。损伤病因中训练过度致伤占首位,为35.897%。此外,与误伤、技术失误及场地因素亦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加深对曲棍球项目特征的认识,更好促进我国曲棍球项目的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对曲棍球运动的竞赛特征和竞技能力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1)曲棍球项目的竞赛特征集中表现为"对抗",且对抗日趋激烈。规则是对抗的前提,也限定了对抗的范围。比赛在对抗方式、对抗方向、对抗手段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此外,曲棍球对抗还表现为不同的竞技风格的对抗。2)曲棍球竞技能力各要素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球员竞技能力和教练组的综合能力组成了球队整体竞技能力。要提高曲棍球各项竞技能力,需充分把握比赛的特点和要求,从实战要求出发,注重体能训练的专项化设计,注重创造条件提高技能的自动化程度,注重简化战术思维的培养,注重通过高水平实战增加专项心理能力和智能,注重培养球队核心的领导和模范作用,注重提高教练组的综合能力,注重竞技能力间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进攻战术的研究分析,发现现代足球比赛中角球进攻的新变化,如角球罚向的区域,球的运行轨迹等,以便学习世界强队在每球战术方面的长处,以利于提高中国足球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冰球比赛射门技术和区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球比赛的射门技术 ,是决定比赛双方胜负的关键性技术 ,如何利用好每一次射门机会破门得分 ,是众多学者探讨的问题。通过调查统计 ,对比赛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 ,得出了几组重要数据图表 ,就射门方法、射门角度及射门区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尤其是虚拟了一个射门区域 ,通过实际论证 ,证明这个射门区域就是冰球比赛射门的最佳区域 ,也是冰球比赛运动员得分的重要区域 ,借以提高我国冰球射门的命中率。并对我国从事冰球运动的教练员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63名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跑动能力进行分析,在不划分位置情况下,曲棍球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表明下半场由于体能下降导致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有所下降。经过t检验发现,曲棍球的第1速度段跑动距离上、下半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棍球第1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下半场下降更明显。在划分运动员位置情况下,量化了曲棍球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对比发现,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距离存在显著的位置特征,前锋运动员和前卫运动员无氧高强度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和跑动总距离要高于后卫运动员。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冰球守门员是全队的核心,在运动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好守门员的防守,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冰球比赛关健性问题。研究发现:冰球守门中的蝶式防守,在训练和比赛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通过对蝶式防守与站立式防守进行比较,论证说明了守门员采用蝶式防守更能提高防守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