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司马迁的如椽大笔的刻画,《鸿门宴》成了千古名篇,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重要转折点,正是项羽的“竖子”之行,成就了刘邦大汉的基业.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项羽和刘邦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人物感情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其中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不妨从称呼这一角度人手,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  相似文献   

5.
陈清华 《学语文》2011,(6):23-24
【整体把握】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该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地点在“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项强刘弱。刘邦为了获取项羽的信任,冒险到项营,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文章描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一文使用称谓十分讲究,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却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作者独运的匠心。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总有它内在的逻辑,要么是情绪所致,要么是个性驱动,要么是情节需要。教师需要透过表象,揭示和领会它背后的信息,才能更准确快捷地完成对作品的深层解读。我在分析《鸿门宴》人物时,就抓住两个词,一是项羽的“大怒”,一是刘邦的“大惊”,通过它们构建课堂流程,洞悉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樊哙闯帐"一段文中两个"则",参考书上解释为表顺承的"就"不够准确,本文从文章的语境、情节的处理、人物的刻画等方面探讨了"则"翻译成表转折的"却"更为准确、生动。  相似文献   

11.
“戏”说《鸿门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在执教《鸿门宴》时,针对这篇文章独有的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情节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改教师讲析为学生表演,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完成本文教学。主导权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编自演自评,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人物个性的基础上,自己去分析创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领会精妙、传神的文字魅力,从而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问:项王听了曹无伤的告密后为什么会大怒?他和范增的心态一样吗?  相似文献   

13.
白平 《考试周刊》2014,(81):37-37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中两个主人公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析,探讨新时期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华向娟 《学语文》2010,(3):15-15
《鸿门宴》涉及许多古文化知识,如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学生们对这些古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就会误解文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不能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古文化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顺《鸿门宴》故事情节的铺展,以时起时伏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对其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手法及成就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内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不可避免的矛盾 《鸿门宴》不仅是一篇经典名作,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凡事都有一定的起因,而这场充满着紧张与悬念的斗争正是基于两个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闻名于世。第一个原因,是客观的历史原因所为,这是必然因素。当时秦王朝的覆灭已经是既成的定局,而由谁来统一天下还是个悬念。从军事实力来看,项羽无疑占有无人匹敌的优势,拥有精兵四十万,打过许多经典的硬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名段鸿门宴里“生彘肩”作了考察,认为在“生猪腿”、“一整条猪肘”、“一只猪肩”、“一只全猪蹄”等诸种解释中,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