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缺乏对学生性格的完整理解,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抽象意义上的客体,结果学生的个体独立人格性和多样性全部消失了。抽象的客体是静态的,需要被加工和改造的,于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成了千篇一律,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变得高度程式化。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关怀的基础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基础教育人关怀符合基础教育的本性。基础教育走向人关怀表现为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传统教育在把人作为工具对待的同时,教育自身也沦为工具。从限制性教育走向解放的教育,包含人的解放和教育自身的解放。基础教育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就要从孤立的、片面的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基础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即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人的生活融合。  相似文献   

3.
2005年10月27日伊顿公学现任校长托尼·里特先生就“伊顿公学——传统与现代教育的交融”和当今教育热点问题在北京发表演讲。其中“全面关怀”作为一种伊顿公学的办学理念引起了笔者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理念的反思。诚然,伊顿公学的全面关怀是以牧师关照为核心的一种宗教式的  相似文献   

4.
管慧芳 《湖北教育》2003,(16):17-19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标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这些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的以应试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受到  相似文献   

5.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闲暇教育:当今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我国中小学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非常紧迫的任务。本从对闲暇教育的历史考察,闲暇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等等方面,提出闲暇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此外,本还提出了中小学在进行闲暇教育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受教育权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的权利,努力实现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之于社会公正的一种伦理诉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正是教育公正之最基本的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每个儿童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体现出浓郁的人性关怀意蕴。这不仅意味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而且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导价值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教育关怀是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对于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关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体现出教育目的的重心转移;从“效率至上”到“兼顾公平”体现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从“城市中心”到“关注农村”表现出教育视角的转向;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表现出教育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比利时的法定义务教育是12年,前6年是小学基础教育,接下来6年为中等教育。义务教育被定义的含义是: ①家长不需为孩子的教育花钱; ②每一个学龄孩子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的心情不佳,情绪过于低落或激动,那么该老师就可以向学校申请半天假期,去听听音乐,或散散步,或找知心朋友倾诉一番,使自己彻底放松下来,等情绪调整好后再进行教学工作。如果教师情绪失控的程度较轻,也允许其可暂时回避教学现场,待心情平静之后再重新走进课堂,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一)缺乏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体系还是相当封闭的。这种封闭性表现在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强调基础教育自身的重要性,而忽视与其它教育的纵向衔接、横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提出几种计算机教学模式,指出当前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中小学教育要把提升学生人格,开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良好习惯作为工作的指南,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一、提升人格,让学生做一个真人对个人来讲,能力比知识重要,人格比能力重要,人格是人生的最高学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赤诚的爱心。社会需要高尚的人格,人们呼唤高尚的人格,学校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当今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  相似文献   

15.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印度古谚  相似文献   

16.
课程全纳是全纳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立足生命的高度关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蕴涵了丰富的全纳思想。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关爱一切生命;新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取向,为残、健学生共融于社会生活搭建平台,最低学习要求使特殊需要学生的实质性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实施注重差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之需,合作学习促成学生差异共存;新课程评价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彰显生命的潜能和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王万良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4):78-79,92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这是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具体体现,又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实现人口、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终身教育,既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老师说:“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我想不妨以一个主人的身份,谈一下我对中小学教育的几点疑问。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课程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探讨课程发展有助于明晰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文章从研究主体、方法、内容、范畴及视域五个角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本研究的不同所在。研究认为当前课程发展存在传统与现代课程体系、学科性知识与生活性知识、空间有限制性与时间无限制性、课程有效性发展要求与低效性发展现实之间的内在紧张,其反映的是课程发展中的自然性、冲突性及控制性三个层面的原因。鉴于此,应在伦理关怀视域下探讨课程发展的重构策略,分别从指向文化的课程发展伦理文化、指向范式的课程发展逻辑、指向简约的课程发展思维及指向整合的课程发展取向四个维度进行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的发展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体现出浓郁的人性关怀。这不仅意味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而且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导价值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