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从元末明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从明末张献忠入蜀算起。作为四川盆地中部的人口大县——四川三台在这两次移民浪潮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如今拥有148万人口的状况。本文从四川三台“湖广填四川”的起因等相关情况的分析,对清初湖广移民在三台的情况作一初步研究,希望能为当今三台的发展提供一点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书简介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作者:陈世松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本书所描述的是外省移民在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中的遭遇,是一部关于四川移民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一个原乡——迁徙——定居创业的观察架构,完整再现了清初外省移民"填四川"的生动场景。同时,作者从社  相似文献   

3.
曹尔堪是清初词坛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借鉴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考辨其家世、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重点考论"奏销案"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清初重要的三次词坛唱和活动中的作为与地位,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清承明制,在多省设置巡抚,四川即设四川巡抚。清初四川常年动荡,地方建置多有调整,甚为复杂。清初四川巡抚设于何时,又驻于何处,存有顺治元年、顺治三年、顺治四年、顺治五年多种说法。通过史料考证,四川巡抚于顺治元年虚设,顺治三年委署,顺治五年实设,以成都为驻所的记载不符史实。出于现实原因,顺治一朝的四川巡抚多驻于保宁,保宁成为当时实际之省会。至顺治十八年,四川巡抚的治所方移至成都。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方志和近年出版的文献资料,提出天后信仰传入四川的时间是在清初,流行于清中后期,主要依靠闽粤移民、商人、官员来传播,且与各类会馆结合紧密。内陆四川的天后信仰其功能转为侧重于农业神和作为移民联络乡谊的纽带。民间的儒家"道师"参与推动其传播,佛、道、儒三家都在其身上打上了印记。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9,(25)
姜泓冰8月7日在《京华时报》撰文:"择校",不光让学生增负,让家长心慌,竟然还是让为人师表者斯文扫地的关键词。四川泸州市相邻两县的两所高中,因为跨县境招生,闹到  相似文献   

7.
意见     
"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四川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实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1935年3月、10月,蒋介石两次演讲中对四川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方言分区上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湖广话")地区。本文以对巴中地区巴州话的新的田野调查为资料,比较先前四川地区的两次方言调查报告,指出巴州话是先前调查未及发现的有入声调类的方言。该方言既有四川"湖广话"的语音特点,又有"南路话"的语音底层。  相似文献   

9.
26岁的陈州臀部以下的双腿都没有了,他说:"我不知道自己是站着还是坐着!"就是这样一个无腿青年,11年走遍全国600多个城市,11次"登"上泰山,两次到四川汶川为灾民慰问演出。他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相似文献   

10.
明万历中期陆应阳第一次明确记录了"吴中四才子"这一名号,此后经由明末钱谦益的引用而广为人知,最终在清初官修国史中完成定型过程。"吴中四才子"名号背后所体现的是明代以来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与吴中文化的本土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初贰臣诗群,历来是被人忽略掉的一个群体。在"文如其人"以及由此导致的"因人废言"等思想的指引下,很容易将诗学创作水准和人格道德评价等同。特别是乾隆皇帝《贰臣传》的设立,使得贰臣群体被永久地钉立于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特殊遭际,使得贰臣诗人著作也难逃被禁毁的噩运,他们的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也没有得到较有深度的总结。但是,综览整个清初诗坛格局发现:由明入清之贰臣诗人,实已占据清初文坛的半壁江山。他们生活在晚明文艺思潮的熏陶和清初文化气候巨变的氛围中,在诗学理论上表现出了明清两代文学混同交错的特点。也就是说,清初贰臣诗人在明清诗学理论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面对竟陵派、前后七子、宋诗派等,并不盲目跟风崇拜,而是自觉地对喧闹不休的明代诗学进行梳理总结,在对明代诗学加以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与批判,影响着一代诗学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前言一九三三年二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同志由于发生“警报”,离开了隐居将近两年的上海南市(华界)紫霞路六十八号住所。秋白夫妇第二次到北四川路底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鲁迅家避难。三月初,经鲁迅帮助,让秋白夫妇迁居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阴路)东照里  相似文献   

13.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3天,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多次重申,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20分高考加分政策。6月26日,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说:"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是为了让更多真材实料的优生进到清华大学学习。"(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湖广填四川”应该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现在有一种倾向,几乎用它泛指历史上各次外省向四川的移民。这样一来,上限怎样确定?是明末、元末,还是北宋、唐代?显然,如果再上追,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巴人入蜀。这无异把特定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渊源关系混同起来,无助于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当然我并不反对另作专题来研究历次向四川移民的情况)。既然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湖广填四川”之说本始于清代,并都承认清初开始的向四川移民,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次移民事件,为什么不能把“湖广填四川”的概念特定在专指清十七开始的这一移民事件呢?另外,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还应把自发移民和政府倡导、鼓励下的移民区别开来。这一方  相似文献   

16.
宋湘在继承清初岭南雄健诗风的同时,大胆创新,自成风格,启蒙了后继"诗界革命"诸人。作为从清初"岭南三诗人"到晚清"诗界革命"的过渡者,宋湘在思想情操、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清初的“逃人法”为例,对满汉两个民族的法律文化的对峙进行了分析,认为清初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这种文化对峙有着直接的关系。作者还分析了满汉两种法律文化对峙的原因及其价值,认为正是在这一对峙的过程中,促进了两种法律文化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促进了清初法律秩序化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在清初诗学从遗民诗风转变为"神韵"诗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战乱题材的诗歌思想意蕴丰富,不仅仅体现了他的仁者之心,也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独特的叙写方法和温柔敦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清初清廷对乌蒙实行"改土归流"后,以水码头宜宾为起点向滇东北昭通府、东川府和曲靖府部分州县输入犍盐以供民食,上述滇东北地区称为川盐运销的滇边岸区,这一运销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从四川到滇东北有四条主要运盐路线,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云南之间的物资流动通过盐路实现了互补。盐路的畅通是川、滇人民长期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的结果。滇边岸盐运促进了盐路沿线村落、城镇的繁荣,活跃了沿线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川、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南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复兴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石涛作为清初山水画名家,画风独具。他摆脱清初山水画家注重前人经典、因循守旧的思想,"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创作主体在画中的自我表现,"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在山水画中书写人生的悲欢历程。他的山水画,有对旧山河的留恋;有对"家非家","国非国",过去一切成烟云的清醒认识和冷静表达;还有对超脱尘世、追求生命真谛和宇宙奥秘的不懈努力。读石涛的作品,让人心灵慰籍,胸怀旷达,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