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尊的界限     
“自尊”,意味着自我满足、自我接受、自我尊严意识、自我肯定态度以及现有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一致性。 自尊心有强弱之分,较强的自尊心同肯定的情感相联系,自我否定的人很难产生自尊心理活动,较弱的自尊心同否定的情感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高中生正处于“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阶段,存在着“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的矛盾。(“理想自我”就是重视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应该自我”是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所设定的责任、职责和义务。)高中政治课在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自我”,“自我如何被认知”,关于“自我”的命题是20世纪哲学和文学致力于探讨的主要命题。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对“自我”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米兰·昆德拉是一位高度关注人类灵魂的小说家,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体现自我存在的可能性。在其1994年的长篇小说《不朽》中,“自我”作为一个突出主题而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自我”与语言是分开的,自我是无语言的,从“发声”到“不发声”是自我“流浪”的过程。观念、世界、劳动等是自我消除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青少年“主我”与“客我”分化明显,对“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十分关注,自尊心强,自我监控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教师能够针对以上特征有效地实施教育策略,就一定能帮助青少年实现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为目标的 ,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一、摒弃个人主义的自我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自我观极力渲染抽象、唯心的“自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认为“自我”是人的意识的支柱 ,断言它是先天的 ,是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我观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出发 ,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由的 ;认为“我的个人自由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 ,此外没有任何东西给我提供这种或那种价值”;认为 ,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自我”。无限的“远方”,都以“自我”为原点;无限的“未来”,都以“自我”为渊源。但最需要消融的也是“自我”。当国家遭遇风雨,不沉默,不躲藏,开窗启门,叩响“自我”的石,与无数个“自我”遥相呼应,聚成时代的声音,汇入群体的行动。虽然那个“自我”不再卓然绝响,却迎来风雨不动安如山,稳如砥柱立中流。  相似文献   

9.
“自我”的概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以往各种理论对“自我”这一术语概念内涵的看法进行了述评,归纳出:1.“自我”与“我的”、“大我”、“小我”等概念的关系;2.自我活动的内在机制;3.自我内在冲突与统一;4.自我作用的积极与消极等四个问题做为线索,得出结论,与其把“自我”规定为某个实体,不如说自我是人──这一生物实体的某一类内在活动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涉及相应的心理过程、状态、内容以及社会事实。且本文更注重的是通过回答以上线索性问题来诠释“自我”,采用高度概括与必要的诠释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文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极端重要性,并作出重大理论创新,提出坚持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新时代自我革命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有着深刻的逻辑缘由。历史逻辑上,坚持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中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动力支撑;理论逻辑上,习近平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指导;现实逻辑上,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证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所在。坚持自我革命内蕴党实现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增强党克服一切风险挑战的能力。新时代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要求巩固自我革命的执政基础、做好自我革命的风险防范、夯实自我革命的精神支撑、推动自我革命的制度构建,从而保证党的自我革命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处于职业生涯起始阶段的初任教师常常面临“身心分离”的职业状态,随即被“我是谁“”我为何为师”等专业自我基本问题所困扰。然而借助外在专业发展途径无法厘清自我内心的根本问题,从而转向以现象学和教育学的“具身”理论为依据,依靠“在场”的身体,从时间具身化维度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统合为一个整体,以个体自我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回应每一次“现实震撼”;同时,从空间具身化的“自我”和“他我”双向“自为”角度促进专业自我的形成。从身体的视角看,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具身化的专业自我形成过程,将“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相统一,形成自我性、整体性和自觉性的教师专业自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精神伴随着校园文化热潮的不断更替,经历了由萌发到觉醒,一度部分畸形,然后又实现复归的演变历程。因此,当代大学教育必须直面“自我精神”问题,同时又必须时刻把握“道德”对“自我”的适度调节,避免走向“泛道德化自我”和“绝对化自我”两个极端状态。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自我观”,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自我肯定是指个体对自己外在形象、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可、欣赏与肯定。“我喜欢我自己”“我爱我自己”“我真的太棒啦”,这些都是“自我肯定感”的表现。当一个人拥有“自我肯定感”,才能发展自信,产生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可,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哪怕是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都能肯定地认可自己和鼓励自己。培养幼儿的自我肯定感,就是认同幼儿现在最真实的样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肯定,让幼儿拥有自我肯定的力量呢?  相似文献   

14.
“自我设计”的思想嬗变经历了批判、接纳和倡导三个阶段。从设计哲学的视野看来,“自我设计”本质上就是主体人从哲学和人本意义上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创造性的规划,并主要表现为“自我设计”是主体意识的体现、“自我设计”是一种自育行为、“自我设计”是一种价值取向等三个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存在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之中。东西方道德思想史上的自我观有为己利他、趋乐避苦的传统,但却为形形色色的偏见所蔽。道德主体的挺立有赖于自我观的成熟,德性的完善以“自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自我”是道德主体的内在需求,并以自爱、自尊、自律、自新等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是儿童依据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生活履历“自组织”数学学习素材,主动经历、体验、复演人类数学创造的“生命·实践”活动历程。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从数学的“理性精神”出发,其主旨是润泽儿童的数学生命。建构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首先要基于儿童学习原点,消除儿童“习得性无助感”;其次要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指导儿童“自我习得”。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以生为本”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西方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发端于古代,以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和亚里士多德“实现幸福”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形成于近代,以康德的“道德主体性”和费希特的“自我完善”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深化于现代,以杜威的新教育观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自我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这是不同性质的力起作用的结果。“自我认同”的动力是推动“自我认同”趋向和谐一致的力;“自我认同”的阻力是阻碍自我在一致性进程中发展的力;“自我认同”压力是规制认同发展方向实现可能自我的力。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使得人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辩证画卷。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关注变革世界中的教师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发展主题。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也遭遇种种危机:如“理论的圣职”与“实际的卑职”间即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间的矛盾、“理想的完人”与“生活的凡人”间即社会期待与自我体认间的冲突,以及“理性的强者”与“感性的弱者”间即时代挑战与自我素质间的失谐等。职业自我认同是教师职业成熟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对自我认同危机,需要教师教育的根本转型。一、转变教师教育的基点:从“教学技术”到“实践智慧”人们一直认为教师职业难以形成专业特色,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20.
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个体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强化和自我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心所欲不逾矩”“慎独”“自律”历来是古今中外道德家描绘和追求的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