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和宁波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为开埠宁波曾作了几个世纪的努力,但由于上海的崛起和农民起义及海盗活动猖獗,西方变宁波为重要港口的理想未能如愿。此后宁波商人以上海为舞台,借助西方打破中国闭关自守、实行自由贸易之机,开拓国内外商贸、金融活动,并形成重要的商帮——宁波帮。  相似文献   

2.
对西方世界的认识,至少在明末耶苏会士东来之后.然而对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观念的反省,却是在清朝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战败之后.由于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民族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对西方作了主动的了解与介绍,并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举起了向西方学习的大旗.尽管他们向国人介绍西方世界还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礼部和理藩院乃是以居中驭外之“天朝”或“上国”为理念 ,为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而设立 ,其本身是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关系作前提 ,体现了“天朝至上”的深层文化内涵。此种格局至道光咸丰年间为东来的西方人两次以炮舰所破毁。西方列强用炮舰向中华帝国表明 :他们不是贡使 ,他们是执行其国家之使命 ,通过外交途径订立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自此而失衡 ,此项失衡则导致中国丧权失土 ,铸成百年之痛史。与此同时 ,西方近代外交知识的输入 ,促成中国近代外交意识之萌芽 ,逐渐超…  相似文献   

4.
臧琪 《海外英语》2013,(2X):211-212
艾米莉和李清照分别是西方和中国文学史上突出的女诗人。艾米莉的代表作I’m Nobody运用了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分析法,使之成为西方女性文学的代表作。而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典型的闺怨诗,被中国女性文学视为集大成之作。该文旨在通过对艾米莉与李清照的代表作进行比较,进而简单分析中西女性文学的异同,加深人们对女性文学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女性文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西方之“神话”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的神话研究。中国神话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以创世神话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特征。文章按照历史时期对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中国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教育的西方探索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较为系统梳理了西方多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叙述多元文化教育含义、目标的基础上,对多元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师素质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西方多元教育教育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文章同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国实践作了描述,对比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相关实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中国以多元文化教育为背景所开展的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地方课程作了介绍与评论。  相似文献   

7.
在甲午战前的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宗教文化进行了考察并将之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对两者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初步探究。时代的认识局限使他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客观审视,加上民族主义因素的作用,使他们虽然对西方宗教文化的某些方面给予肯定,但主要的是站在民族主义立场和道德角度对西方宗教文化进行审视,进而从总体上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8.
“庄禅合一”是中国艺术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本文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西方美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客体是天然相融、交合的,万物之生命都表现为基本趋同的大化流行的有机律动,而不象西方,个体的审美观点与客体的存在是两个完全隔开的,可以独立存在的自身。本文还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蕲向和特征作了理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一种最能体现艺术本质的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就是全球话语。而中国历来被称做为诗的国度,我们的古诗不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感染了全世界的人们。在西方的诗歌中,有许多对中国诗歌的模仿之作,尤其是中国研讨中那种玄远、幽深的意境曾深深为西方人所折服;而中国的现代诗歌亦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从意象、暗示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现了诗歌的现代性和全球性。所以,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华的时代,也必将会走向世界,再创中国诗歌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的高峰之作《围城》被认为是一部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之作。但从其诞生的条件来看,它是钱钟书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智慧融合于一体的完美之作。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他为官行政的日常事物中能关心民众、兴利除弊;在西方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能不怕牺牲、英勇抵抗。特别是他主张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和西方国家发展正常关系;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效法西方,进行改革。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救国自强,更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将"培养"新人作为"平等"的手段,而西方人是用"平等"来描绘自由民主理想;在"当代"中国,"平等"对待是建立在"成为人民的一员"的基础之上,而西方人的平等观来源于上帝的爱;"当代"中国人最重视地位平等,而"当代"西方人最重视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一生撰述,始终贯穿人生、中国、世界三个主题。他对建构具有民族特色与优势的中国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他从民族文化立场上对西方美学进行批导,从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上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反思,从混沌之中灵根再植,探讨中国美学的建构之道。他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反思与批导,对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宝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文也(1910—1983)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成就最为突出的作曲家之一。通过钢琴作品来透视江文也音乐风格的转变。江文也的音乐风格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前为"西日交流",后为"中西合璧"。后一阶段又经历了两个层次的变化,首先是"中西交流",以《北京万华集》等为代表,然后是"中西合璧",以《乡土节令诗》等为代表。最后探讨江文也"中西合璧"钢琴音乐风格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5.
康熙在位的61年间,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面对时势变幻,他不断求索,以开阔的视野、积极的心态,努力推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他努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认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启用西洋历法,扶持西学在中国传播;注重西学的中用,增强国家实力与国民素质;逐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流;引进和重用西方科技人才,培养懂西学的本土人才,为清王朝服务,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6.
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晚年的政体思想与同盟会时期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转折与飞跃,从狂热地追求美式民主共和制转而推崇德国俾斯麦式开明专制政体,从激进的飞跃论转而主张渐进论,是从他坦诚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从中外国情与政体关系的对比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非常可贵的,也体现他光明磊落的领袖品格。他晚年反对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主张民主进程渐进论的观点,值是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对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也是极力赞同的,不过,依据化系统三层次说,他认为西方“奋往直前”的精神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情谊,必须借助儒家化加以补充,使之更“纯洁化”,以便使资本主义在中国更好地扎根,生长,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内心是矛盾的,透过矛盾,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化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西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来自西方的文化;狭义指西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西域文化及其特征出发,着重论述其对李白思想、性格和创作的深刻影响以及诗歌创作风格同西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叶维廉不断辗转于中西方之间,漂泊似乎成了他的宿命。他在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这看似不断流转的人生旅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文化根底。正是这种文化根底的形成,才使得他能够在后来不断游走于文化边缘的时候,有着常人没有的逍遥与惬意。如果说叶维廉的前半生里的辗转还有着被放逐的悲凉味道的话,那么从台湾到美国,以及以后不断地来往于中西之间,则带有庄子的逍遥游的味道了。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的诗歌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民族性、现代性以及独创性三个向度来看,可发掘出其诗歌在本土视野下、西化视野下,以及中西整合下三种不同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