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届学生的作文指导,"两条路线"同时推进.一是"作文打假",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滚滚红尘",走进生活.事实上这两件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不走进"红尘","脱假"之后,孩子们就会茫然若失:作文不能胡编乱造了,不能虚张声势了,那写什么呢?怎么写呢? 我告诉孩子们,作文就是"遇见"和"看见".老老实实地把你所遇见的,你所看见的,你所想到的记载下来就是写作.这一点儿都不难. 可是孩子们觉得很难很难.  相似文献   

2.
陈海应 《小学生》2013,(10):58-58
现在,一些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他们感到没东西可写,不会开头和结尾,不知道如何剪裁,即使开始作文后,也不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过程完成一篇作文。我觉得,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作文。一、抓住题眼明确中心作文的"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的中心词。"题眼"揭示了作文的主题,点出作文记述的重点,因此,理解"题眼",就能够提高审题的速度,而且也能很容易地抓住作文重点,理清写作思路。如果不会准确确定"题眼",就很难把作文写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迅速确定好作文的"题眼",可以让写作的过程变得得心应手。那么怎样确定"题眼"呢?当看到作文的题目要求或一个具体的作文题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写作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作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低年级的说话、写话,中年级的写短文,高年级的初级作文三个阶段组成。作文这一教学过程,概括起来可说成是"怎样说、怎样写,说什么、写什么"。对学生来说,"怎样说、怎样写"的基础知识能从课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获得,而"说什么、写什么"就是作文材料的获取问题。这一点如果不引导学生解决好,就会造成学生"作文难",每次写作文就"头疼"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很难  相似文献   

5.
有的同学写作文往往不问轻重,平均用力,结果作文没有"亮点",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是考场作文,也不容易得高分。练武者讲究"四两拨千斤",写文章也是如此。所以,写作文要学会用"巧劲"。具体说来,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正>学生头痛的是"你给我写作文",学生喜欢的是"写自己的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老师让学生"你给我写"的状态,学生在不情愿、在没有写作兴趣的状况下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让高场作文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我们的考生能够做到让作文具有"辨识度"和"画面感",就一定能获得高分。提到高考作文,许多阅卷老师都有同感: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特色,几乎是千人一面。因此,阅卷老师在评分时很难打出较高的分数。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缺失辨识度和画面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受到歌词作家方文山谈如何写出好文章的观点的启发,认为如果我们的考  相似文献   

8.
我们往往会给作文打这样的比方:主题是作文的"灵魂",材料是作文的"血肉",结构就是作文的"骨架"了,有了坚实的"骨架",文章的"血肉"就有依附,"灵魂"才有寄托.  相似文献   

9.
我们往往会给作文打这样的比方:主题是作文的"灵魂",材料是作文的"血肉",结构就是作文的"骨架"了,有了坚实的"骨架",文章的"血肉"就有依附,"灵魂"才有寄托。"结构"也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表达项的重要一环。下面笔者就把这几年在作文这个浩瀚的大海里撷取的几颗珍贝——构思记叙文的结构的几种方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0.
我们往往会给作文打这样的比方:主题是作文的"灵魂",材料是作文的"血肉",结构就是作文的"骨架"了,有了坚实的"骨架",文章的"血肉"就有依附,"灵魂"才有寄托,结构也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表达项的重要一环。下面我就把这几年在作文这个浩瀚的大海里撷取的几颗珍贝——构思记叙文的结构的几种方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正>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产物,缺乏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要"新"要"异",这样才能吸引人、打动人。一篇文章如果尽是些路人皆知的"老"材料、"死"材料,那么文章就很难有新意,正所谓"文章切忌随人后"。作文千人一面、不具特色是目前许多学生的通病,究其主要原因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呢?一、要新在细节——指导学生从平凡的人、事、物中挖掘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可是作文很难,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更难,因为他们才开始写作文。因为难,学生写作大多是"为作文而作文",老师的教学则变成了"为高分而作文"。为了让学生得到高分作文,每次作文训练时,很多老师都喜欢弄两篇"下水作文",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言辞相似,大意相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有些老师还教学生背优秀作文,考试考到了照着葫芦画瓢,致使假大空作文、"克隆"作文泛滥成灾。如何做好作文教学工作呢?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我有些困惑,通过实践摸索,我对小学作文教学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作文。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笔下的妈妈是别人的妈妈,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探其原因——现在的作文脱离学生生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虚构,是学生无法进入的世界。针对这种情况,让作文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观赏美景,考察特产,练学农活,探寻乡俗,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结构是一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如果说作文材料是"砖",那结构无疑就是在中心思想指导下,用这些砖搭建起来的"房子"。换句话说,文章结构其实就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一篇好作文,必须要结构严谨。如果一篇文章结构松松垮垮,甚至混乱不堪,那就很难达到表达效果。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考场作文结构严谨、浑  相似文献   

15.
"灰色"作文即是"凑、抄、套"式的作文,可是,"灰色"作文之风有增无减,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另外,没有亲身体验,真实地感受,又怎能有真情的流露呢?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应向生活开放,才能改变习作教学自我封闭,与生活隔绝的状况,给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与写作",其中作文教学是难点。常态的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指导—批改—讲评",学生则是"写作—修改",这里缺少的是师生互动的环节,忽视了"教"与"学"相结合。如果把握"作文评改——教师讲评与学生修改"这一推动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关键点,就能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走向自能作文。但是,传统的批改作文是小学教师最痛苦的,而且付出了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师一贯认为高中英语作文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嘛。但他们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时事年年都有更新,英语作文题目年年都会有新的内容增添进去,若只固守旧有的思路与方法,就很难在英语写作方面有所突破。本文就高中英语作文中常见的单词短语错误与时态结构错误出发,分析高中英语教师在遇到这些错误时,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8.
写作文是一项辛苦的脑力劳动。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是山区的学生,有的干脆就不写。要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状况,变"怕作文"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谈了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代保民 《教学月刊》2007,(10):28-30
本文所言"作文评分",主要是指各种考试中语文试卷的作文评分。二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就在一些报刊上看到人们对"作文评分"的讨论,可一直讨论到今天,许多教师头脑中的"作文评分"仍然是云里雾里,仍然在凭自己的感觉去判定学生的作文。这么多年来",作文评分"中到底有多少"冤假错案",谁也说不清楚。不信,我们先来看下面两篇作文。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认为,理解并掌握作文题材的"以小见大",对于写好一篇文章尤为重要。什么是"以小见大",怎样做到"以小见大",这正是作文训练中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一、什么叫"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小题大做。具体地说,"小"是就题材而言,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是重大事件;"大"是就文章的主题而言,反应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二者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表现生活的。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