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进入新闻工作岗位之时,便天天写日记了。那是1952年9月,17岁的我成天像着了迷似地不断看书,不断地写笔记,吸取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为新闻工作打些基础。我写日记是读了《鲁迅选集》后,学习先生,天天记,有事多记,无事少记,有感而发,把心里话流入文字。写日记好处很多,至少有三条:  相似文献   

2.
我与日记     
最初知道日记这种样式,在八、九岁光景,在我们家那个低矮的阁楼上,在那张虫蛀斑斑的老式写字台上。那里经常堆有一叠叠溢出油墨香的杂志。后来知道,它们是《中国青年》——一本长盛不衰的老牌杂志。当时,我大姐是一所学校的团干部,订阅了这些杂志。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我和古代日记,结下了不解之缘。总算看到了1000多种日记。前40年,不论酷暑严冬、假期节日,奔走于各大图书馆和藏家寓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由黑发变为白发盈颠,面对包包、叠叠的数百万字手抄的日记资料,别具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4.
5月23日晚11点多钟,终于回到了家。三岁的儿子躺在床上呼呼地睡着。我走到床边,轻轻地亲了亲他。“回家真好。”望着妻子、儿子,我由衷地感叹。坐在沙发上,点着一支烟,打开了电视,电视台抗震救灾的24小时滚动报道,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四川,拉回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5.
书信与日记,是中国历代文人使用最广泛的文体,也是档案史料的重要一页.书信,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电脑、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书信这一文体在传统生活中的使用逐渐被取代,然而我对其却仍未能忘怀.年少时家父短短的一封书信,在冬季里恒久地温暖着我的心.这样的感受,时下已难再重温.所以我对书信的好感,始终不渝.  相似文献   

6.
最早记日记是在高中的时候。上世纪60年代,全国学雷锋。我那时正在积极争取入党,受雷锋日记的影响,我也想记下自己革命的思想。我买来一本红色塑料封面的本子,上面印着的图案如今已经褪色,隐隐约约可见白色的海鸥在波涛汹涌的蓝色海面上飞翔。我在本子的扉面上端端正正写下两条毛泽东语录,还抄了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里的一句名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相似文献   

7.
8.
今天是休息日,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翻阅了妆年的工作日记.那些农村改革之初的历史记录,把我的思绪带回了30年前.……  相似文献   

9.
琢磨着与李彤会面的“差错”,我联想起期刊感悟到:有些显而易见的空白点似是而非,未必真是期刊市场的空白点;一旦粗心进入,占位意识又会影响甚至局限办刊思想与决策,以至错失正在寻觅的目标读者及其市场。  相似文献   

10.
魏徵谏唐太宗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档案即历史。溯流而上,从奴隶社会的贡、助、彻,到封建社会的租、庸、调,再到近代以来日臻完善的流转税、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体系,税收的足迹清晰可见,税收在国家存在和发展中的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4,(45):74-74
这是目前最新的“镜面液晶”技术,不仅让笔记本电脑颜色更鲜亮,画质更为锐利,而且还可以当作镜子使用,对女性用户可能会非常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今天是休息日,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翻阅了当年的工作日记。那些农村改革之初的历史记录,把我的思绪带回了30年前。  相似文献   

13.
谢宝树,字明诚,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湖南湘阴北乡彭家坝(今石塘乡彭家树).1921年,17岁的谢宝树因受革命思潮影响,徒步至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先后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入伍生团、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学习,参加了东征和北伐.  相似文献   

14.
近来,"补妆门"、"哈欠门"、"口误门"等一系列大错小错接连出现在央视直播节目中,给央视挑刺儿几乎已经成了眼尖的网友们百做不厌的乐事.前不久,又有网友贴出-段6月50日央视一套晚间25:54播出的<奥运进行时>节目的视频,其中竟然出现了女主播照镜子梳头发的画面,而且短时间内闪现两次.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与镜子     
当记者是一种在社会上很露脸的工作。每个记者都可不断从社会这面大镜子里照见自己。但此镜毕竟不是平板玻璃做的,照出的形象会受到别人和自己之感情和见解的影响,有时会走样,有时虽不走样,自己也会看走样。比如自己发表了一篇稿子,亲朋好友见面就会说:“大作发表,这下你可扬名了。”这种赞扬本是客气话,算不得是真正评价。闲谈寒暄,有谁真正评价你的作品呢?但还真有人为此糊涂起来,以为社会对自己评价甚高呢!  相似文献   

16.
标尺与镜子     
卞峰煜,绍兴市档案局(馆)长。因工作关系,相识已有几年。老卞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朴实、热诚、宽厚,唯独没有官气。他治下的绍兴档案工作,在业内一直以业绩显赫著称,曾专程前去取经。他说起成绩来,轻声细语,寥寥几句,一笔带过。初次见面的人必以为其深藏不露,熟悉了便体味到他的低调和实在。得知老卞病重,甚为关切,又悉他病未愈即埋身工作,更是钦佩他的为人和为事。  相似文献   

17.
镜子自发明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功用也越来越多,这一点毋庸赘言。可以说,"镜子的用处已经融入到了宗教、民俗、文学、艺术、魔术和科学之中。"我对镜子文化的留心,始于杨正润先生的文章《玻璃镜、透镜与文学》的启发,不过,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委实太少,正如莫芝宜佳指出的那样这位德国汉学家在研究钱锺书的时候.指出了《管锥编》中的"镜子"母题,  相似文献   

18.
近来,“补妆门”、“哈欠门”、“口误门”等一系列大错小错接连出现在央视直播节目中,给央视挑刺儿几乎已经成了眼尖的网友们百做不厌的乐事。前不久,又有网友贴出一段6月30日央视一套晚间23:34播出的《奥运进行时》节目的视频,其中竟然出现了女主播照镜子梳头发的画面,而且短时间内闪现两次。  相似文献   

19.
与镜子同住     
与异性同住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随着建立自己个人生活的 可能性加大,选择异性合住的方式生活的人数将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的新作用 新博物馆学的创始人之一,前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阿那克斯亚邻里博物馆馆长约翰.科纳德将博物馆角色描述如下:“如果博物馆能够满足人们今天和明天的需求,必须将博物馆建设于人类生存的每一个地方。这就是对人类创造性资源的挑战性答复。而现在,他们面对着三种批评:没有对大多数人们的要求做出反应。没有应用过去铭刻的知识关联反映今天,或没有用它们解决今天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