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 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  相似文献   

2.
张荣生 《贵州教育》2009,(19):46-46,47
父亲昨日打电话给我,告诉我镇上房屋后面的空地已经开始修建了,让我有空的时候回老家看看,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建房了,按他的说法。他完成了10年来的愿望,这应该是父亲最后一次建房了。父亲出生于1950年,与祖国几乎同岁。我出生于1976年,和祖国的改革开放差不多同龄。自记事起,我家就有足以让我们自豪的村里唯一的一座平房(那时村里一般都建瓦房),这是父亲第一次建房,  相似文献   

3.
父亲种在楼顶的辣椒红了,我多次和父亲说,趁着这几天天晴,摘下来晒吧!可父亲总是说,再等等,还没红透呢。  相似文献   

4.
这张照片,是我上初三时与父亲合拍的,它是我最贵重的珍藏品。照片上的父亲慈祥可亲,每当我彷徨时,便会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鼓励的目光。   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说我与父亲长得有点像,其实,我不是父亲的亲闺女。我是父亲从路边捡回来的。正因为此,父亲对我付出了比对兄妹们多几倍的爱。   因为我,给家里带来了许多麻烦,母亲便不太喜欢我,为此,父亲不知和她生过多少气。父亲怕我的心里笼上自卑的阴影,就极力用他的爱来抹平我心中的伤痕。有天晚上,父亲要去学校看校,我便偷偷地跟去了。父亲发现后,便问我为什么不呆在家里,…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张已过半个世纪的老照片。   1950年,父亲在苏北军区特务二团当团长。我出生不到一个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接到赴朝作战的命令,父亲即带部队从江苏到了东北,编入志愿军。当时上级命令有小孩的女同志不入朝,母亲就带我留在鞍山留守处。这张照片就是父亲入朝前与母亲、我及警卫员等照的合影。   当时朝鲜前线战斗打得非常残酷,经常有指战员牺牲、受伤的消息传回来。一次,父亲团里有位参谋因公回国,父亲就托他把一分一分的零花钱都带了回来。这可把我母亲吓坏了,她以为父亲牺牲了。想到要是父亲牺牲了,我一出世就没了…  相似文献   

6.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同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渎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么也应该玩两天。父亲也是喜欢杭州这座城市的,我接到通知书后,父亲总跟我说杭州是座好城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父亲不知跟我念了多少遍了。经不住我左劝有劝.父亲依了我,但他只同意在杭州玩一天。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读了《鼾声》这篇文章,使我感受非常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我”回去看望父亲的时候,由于父亲有睡觉爱打鼾的习惯,为了不打扰“我”睡觉,仍然像小时候一样,等“我”睡着了才睡,并在“我”睡着之后给我掖被角。我被这位父亲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天下父母一般心,我的父亲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影》,重点放在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描写上,自是正确,但不能不顾及车站送别过程中父亲的四句话。只有讲好这简洁含蓄的四句话,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因此,应当把父亲的语言描写也作为教学重点处理,引导学生体味其特色。概言之,父亲的这四句话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切合身份,干脆利落。作品告诉我们,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大半辈子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处事干练果断,说话要言不烦的性格。父亲的四句话,用了三个祈使句,四个否定词,肯定否定、要求禁止…  相似文献   

9.
握别父亲     
吴垠康 《师道》2004,(8):58-58
在岁月里行走,也记不清与多少人握过多少次手了,但有一次是永志难忘的,那就是握别父亲。这是我与父亲的第一次握手,也是最后一次。只是这一切的一切,父亲再也不可能知道了。父亲走了,如同一片凋零的秋叶,在一阵不经意的风雨之中,宿命地飘落进了另一个陌生的凄凉世界。其实,此刻我握住父亲,就是拽一片萧然而下的秋叶,已不可能把它重新铆接在秋枝上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家里的女孩子,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流露出对我特别的爱。在我的小心眼儿里,父爱全部给了我的哥哥,离我却是那么遥远。幼儿园和小学就在父亲的不经意中度过,上学放学就像父亲打工的早出晚归,顺其自然,他不关心我的学习,尤如不关心庄稼收成。可是,当我考上了孙庄中学读高中,这意味着父亲大半收成都要被我一人吃掉时,母亲望着太年轻的我,和父亲渐渐微驼的背,商讨地说:“要不,别让丫头上了?”父亲额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一跳说:“这哪能成,再难也要供她读书。”就为这句话,我着实感动了好几天。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用…  相似文献   

11.
父亲牧羊     
父亲牧羊郭继华暑假回家,发现父亲已经辞去了电工,买了一群羊住到了山上。我为我没能劝住父亲而后悔,同时也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深深自责。父亲养我二十四年,受累二十四载,现在辞去舒服的工作,在山上养羊,这都因为我和父亲一次不负责任的谈话。去年寒假回家,带给了父...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精神     
父亲小时候家贫,没有上过一天学,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会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有一年,生产队里年终结算的工分没有给父亲核算准确,父亲只好求队里惟一在镇上读书的学生娃重新核算,最终得出结果是队里少给父亲记了1000分。为此,父亲非常敬重读书人,特别对那些教书识字的老师更是称赞不绝。逢年过节,父亲都要请学校的老师来家吃上一顿粗茶淡饭。挂在父亲嘴边最有文化的两句话是:“门前车马非为贵,家有书生不话贫。”我猜想,这两句话准是父亲与老师们在交流中学到的,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把这两句对他来说如此深奥的话…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都被父亲结起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静清静!” 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家后委屈地向…  相似文献   

14.
愧对背影     
这一次,父亲又要远行,谁也数不清这是第几回。从我记事以来,父亲好象天天都出门。他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有时人在千里之外,还惦记家中的芝麻琐事,过不了一段日子,就得跑回来。为此,老是遭到我和妈妈的反对、奚落,这时的父亲往往脸色很难看,苍白而又狼狈。为了少面对我们的奚落,父亲尽找一些事来做以填补那不被理解的心情。我知道,父亲的一片苦心并没有得到我们的理解。这几年,我一直在外念书,平常极少回家。与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难得有两三次。明显的,我跟父亲间隔阂越来越深了。从上小学到现在,我一直都没有很好…  相似文献   

15.
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纵览了父亲角色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父亲角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介绍了作者本人在这一概念基础上主持的两项大规模的研究,主要围绕德国人对父亲角色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父亲角色概念的具体内容,实现理想的父亲角色的现实阻碍等方面。最后,作者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对家庭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正直,善良,仁慈。从小到大,不论我和兄弟姐妹在外面闯了多大的祸,父亲从来也没伸手打过我们。父亲爱讲道理给我们听.而不是用巴掌说话。这一点我颇能理解。因为父亲是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17.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相似文献   

18.
花事     
父亲喜欢种花,母亲喜欢赏花,所以儿时总能看见父亲细心呵护着一盆盆花花草草,而母亲则在一旁为父亲拭汗,微笑着看父亲种花。倒是长大了,这其乐融融的景象也难得一见了:父亲浸身商海,母亲忙于医务,没了时间,也没了兴致。始终没变的是我的好奇,父母沉醉于花的快乐,我一直不明所以,直到我学着种第一株兰花。刚到我手中的花苗,在我看来不过是一扎乱草,很难把它与高洁、清雅的谦谦君子联想在一起。可我还是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三时施肥,四时浇水,不敢怠慢。很乏味,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其后的半个月父亲出差在外。我仍是每日照顾…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张我和姐姐初为人师时与父亲的合影。父亲是农村中学一名普通教师。这些年来,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誉和地位,放弃了一次次升迁的机会,独独钟情于这三尺讲坛。父亲是我的老师,我爱看他漂亮的钢笔字,爱读他给我和同学们作业下的评语,爱欣赏他写成的一篇篇教学札记、一篇篇人生小语、一篇篇痛击社会时弊的随笔。我读懂了他的正直与严谨、坦诚与宽容,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给我选择了这三尺讲台。我更敬佩父亲的口才,他上课语言幽默、诙谐,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话语总是如一汪清泉,清澈、新鲜、质朴。遇到不平事父亲又是如此的嫉恶…  相似文献   

20.
沈毅 《教师》2013,(3):41-41
《父亲的脚后跟》是黄武雄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常常跟父亲进城,有一天,天色较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较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孩子爬过去,或索性抱过去,但这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孩子爬过桥抬头一看,不见父亲的踪影了。突然,孩子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了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