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美都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美主要包括形象美、凝练美、含蓄美、音乐美等,文学语言有了这些美的特征,文学作品才会给人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具有质朴美,含蓄美,音乐美的特点。读着具有这样美感的文字,能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深入的把握语义,进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能够深切感受到文章中的感情内容,深刻领会人物性格、场景和意境等形象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的感性特点和儿童精神成长的美感需求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感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运用美学理论,利用语文学科中美的元素、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美的培育。具体的做法有:活化形象,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含英咀华,在涵泳揣摩中体会语言的精当美;立象尽意,在还原想象中品味语言的意蕴美;言近旨远,在静思冥想中领略语言情理美;互文和解,在文本重构中激活语言的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的感性特点和儿童精神成长的美感需求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感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运用美学理论,利用语文学科中美的元素、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美的培育。具体的做法有:活化形象,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含英咀华,在涵泳揣摩中体会语言的精当美;立象尽意,在还原想象中品味语言的意蕴美;言近旨远,在静思冥想中领略语言情理美;互文和解,在文本重构中激活语言的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为了融入文言语境,与古人作心灵的交流,感知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我们必须运用“读”这一武器去攻文言这一堡垒,打开了这扇语言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它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2013,(10):10-11
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开栏语】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老舍也曾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语言与内容完美结合,才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只有借助于精美的语言,才会意蕴无穷。因此,语言闪现亮点,文章才会魅力无限!中考作文的语言常常呈现下列问题:语言枯涩、陈词滥调、故作深沉、空洞无物,缺少个性美、诗意美、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英语教育费时低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其原因之一。可从语言美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知英语的韵律美、节奏美,句子结构的平衡美,语言的意蕴美,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近70%的学生不喜欢读文言文,一般只读l一2遍。学生不读,就失去了感知文言文字的机会。本来文言就已距我们相当遥远,亦无其存在的语言环境,我们不读,岂不是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吗?为了缩短距离,为了融入文言语境,我们只有自己走进去,才能与古人作心灵的交流,才能感知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相似文献   

10.
<正>一、品词析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1.分析修辞,品味修辞的意蕴美。语言是文章的身躯,修辞是文章的血肉,没有精彩的修辞,文章就失去血肉之躯。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的亲切可感、对偶的凝练工整、排比的气势磅礴、反问的引人注意……无不创造一个个丰富的意蕴世界。分析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体美”与“舞蹈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美”包含“动态美”、“意蕴美”、“神韵美”,而这三种都是通过人体语汇传达给人们的。如果没有“人体美”的升华过程,就不可能达到“舞蹈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散文文体形式美具有流动美、清新美两大基本特征。流动美首先表现在内在情绪、意蕴的寄寓和抒写上,表现在形象的创造上,还表现在语言的变化方面;清新美,表现在思想情绪的活跃、新鲜和语言文字的洗练方面,还表现出构思、结构、描写手法以及文体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古诗教学应创设美的情境,引领学生在入情入境中体悟出诗歌美的意蕴。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美、赏析美、表达美的过程中,会唤醒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意境美、意象美、理趣美、怀古意蕴美四个角度探讨了名胜古迹楹联的独特美质。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怎样在小学中年级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针对这一方面,本人作了以下四点的论述:在朗读、揣摩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在诵读、表演中,激发语感,体验语言的情趣美;在品读、想象中,训练语感,领会语言的意蕴美;在范读、跟读中,深化语感,触摸语言的旋律美。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意境美、意象美、理趣美、怀古意蕴美四个角度探讨了名胜古迹楹联的独特美质。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语言形象生动 ,凝炼含蓄 ,文辞简约 ,意味深长 ,以虚掩实 ,具有丰富的意蕴 ,深邃的哲理 ,给人以无穷的遐思、深刻的启示和美好的享受。这就是《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单纯词品牌名称的典雅美与合成词品牌名称的意蕴美是品牌名称的构词之美的主要表现。汉语语言的特点与汉字作为符号的特点相结合,使品牌名称响亮悦耳,韵味无穷,内涵丰富;使一种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个性鲜明,很好地树立了品牌形象,使品牌名称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美和精神气韵美。  相似文献   

19.
《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索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美学层面来看.《我与地坛》具有深刻的意蕴美、生动的形象美和凄婉的遗憾美.  相似文献   

20.
问题情境设置的悬疑之美,教学语言营造的意蕴之关,课堂结构呈现的简约之美,实验探究体验的发现之美,打造美轮美奂的高效化学课堂,使学生在“以美启真”的过程中成为知、情、意、行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