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耻感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而产生的自觉求荣辱的情感意识。它是为人的伦理底线,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善的最低要求。人,有耻,就会自觉为善去恶;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2.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朱凤 《华章》2013,(25)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道德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道德”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就目前形势来看,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的担忧有增无减,底线道德一再被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理论支撑,由此指导实践,坚守好道德底线,继而才能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典范,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道德教育观;阐明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构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词源词意和学理上说,道德相对法律而言具有先在性,法理性和引导性,在这里道德对法律而言,是一种理想,应当的评判和引导,是一种原则的设计,而非制度的操作,规范的实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伦理主体和伦理价值来源的转变,体现在婚姻家庭领域,要求张扬起一种对个人权益尊重的人精神,张扬起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人类普遍明精神,构建起一种经过分化的,公私边际有恰当界域的自治,理性,宽容的婚姻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述道德评价的功能,分别就对行为者的道德评价和对行为以及规范的道德评价进行分析,提出以道德价值评判前者,而以评判者自己所持的伦理原则评判后两者的看法,以纠正某些流俗之见,旨在揭示评判伦理规范时的伦理自我中心困境.并对缓和这种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个人与机构漠视道德底线,我们多年构建的商业大厦可能轰然倒塌。几代人奋斗而获得的品牌与声誉,可能会毁于一旦,发自内心的对道德底线的认同与重视,是一个企业被国际商界接受的必要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幸心理。也许我们要努力奋斗很多年,  相似文献   

8.
略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芹珍 《江苏高教》2008,(2):119-120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诚信度降低、道德目标自我化、道德标准多元化、道德取向功利化和行为庸俗化等问题。因此,要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行道德教育的法纪化;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建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等措施,使当代大学生坚守社会道德底线,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人是道德的主体"这一核心命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读道德。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个体合理利益的满足上,重塑道德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一些人追求道德至善的同时,难免有另一些人对道德产生怀疑、不屑甚至践踏。道德底线说的不断张扬及其与道德至善论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在至善的高标与底线的坠落之间徘徊犹豫,不知何去何从。道德教育要培养道德圣徒还是要培养守法公民?它们各自的局限何在?道德教育又该如何反思自身?  相似文献   

11.
马璇 《华章》2012,(32)
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产物,既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社会力量的集合,不仅反应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追求,更能从侧面反应人们的道德伦理素养.建立媒体人传播信息道德伦理底线,才能使媒体成为创建公民社会的公器,更好的为社会、人民服务.本文将从现代媒体出现的伦理问题出发,分析说明媒体、媒体人树立道德伦理底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史长河中凝聚成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在古代,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从禁欲型、克制型伦理转变成享乐型和惬意型伦理;从精神品质型、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的肉身感觉性道德。从禁欲主义的内修式道德转向了纵欲与享乐的浪漫主义道德;从爱邻人的道德转向了怨恨的道德;从奋发的道德转向了精神颓废的道德。价值的位移伴随着“上帝死后”的终极价值的坍塌、德性品质的移变和道德秩序的解体;这些都表现了现代人的价值承缺失落之后的道德困境和教化悖论。  相似文献   

14.
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包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资源的广西本土化部分、少数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道德文化资源。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为广西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智力资源和价值导向。从高校道德教育上来说,广西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野的拓展和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理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仅限于人类,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同样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命价值予以尊重。从根本上说,人类道德评价体系与人的生命价值、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命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不存在冲突与矛盾。在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时,必须承认所有生命物种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17.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失范现象是困扰我们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观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价值追求搅乱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消解,使得功利价值追求的最后防火墙被拆除;道德底线的丧失则使得人们的行为肆无忌惮;道德情感教育的不足或缺失则使人缺乏对美德或德性的喜好和鉴赏力。而道德的重建也应立足于其产生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