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戴震字东原,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认为其思想对近代以来束缚人性的宋明理学具有根本革命的意义(参见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载《胡适文集》第7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这种革命意义充分表现在戴震的人性论思想中。关于戴震人性论的研究,学界多从细小处深入探究,并未将其人性论与其思想体系及当时的学术氛围、时代背景相联系,对戴震人性论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也多言同,少言异,存在片面之处。本文拟从《孟子字义疏证》出发,对戴震的人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学界对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然相反.综合国内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状况,大体而言有以下六种观点. 第一种是孟子人性本善说.《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说成为孟子性论流传最为广泛的理论版本.如,朱熹注《孟子》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四书章句集注》)罗安宪说...  相似文献   

3.
张勇 《华夏文化》2004,(3):23-25
庄子哲学在先秦是批判世俗伦常的生命哲学。他在叩问;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该如何?因此,他转向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他站在形而上学之道的角度上,提出复归人与万物的自然天性。使人与万物在等量齐观、互不相害的理想中,享受自然赋予的生命及灵慧,从而获得逍遥的幸福人生。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解决当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4.
老庄的人性论是什么?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人性自然论。由于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省去中间环节导出“人法自然”,所以该说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笔者认为人性自然论的说法尚未抓住老庄人性论的实质。老庄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地道的性善论。《老子》、《庄子》对人性的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本文就立足这两部书,为我的新观点作简要的论证。一、何谓人“性”?《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相似文献   

5.
画家的故事     
想不起是什么时候听谁讲过这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十里八乡远近闻名。每天他都在集市上当众作画卖钱,当然也赢得许多奉承与赞扬。一日作画,旁观的人群中有个外乡人直率地向他指出画中的不足。画家不悦,反讥外乡人不懂装懂,言来语去竟争辩起来。在众人怂恿之下,两人相约当众比画:集市中央的戏台一分为二,以布幔相隔,布帘相遮,在迎面墙壁上各作一幅画,翌日当众揭晓分高低。两位对手遂挑灯夜画,且秘而不宣。转天,集市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观看画家与外乡人之间的比赛。相隔的布幔拉开了,布帘的后面是两位对手彻夜精心绘制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刘莹 《华夏文化》2005,(1):35-37
20世纪初年,王国维以研究学问与教书为业,在近代思潮的影响下,他以极大热情和聪明才智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学说。30岁时撰写《自序》两篇,叙讲他本人七八年间几乎没有一天不沉醉于哲学研究。他说:“是时社中教师,为日本文学士藤田丰八、  相似文献   

7.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信仰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情怀与科学动力 爱因斯坦在1940年纽约举行的“科学、哲学与宗教大会”上,讲过一句频频为人徵引的名言:“有科学而无宗教乃是跌足的科学,有宗教而科学则是失明的宗教。”然而爱因斯坦并不是宗教的信徒。他仅仅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亦即对宇宙的终极本体,有一种个人的直观体验。在1930年出版的《我的信仰》中他曾论及:人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乃是神秘体验;一个不复有讶然好奇之感的人,不啻走骨行尸;正是这种神秘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10.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思想,它们同所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紧密联系。“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地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到古异,淑诡可观”。神话与宗教不可分,“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成分相联系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题,儒家是推动古代人的思潮的主要代表,这是学界公认的观点。不过,并非所有的流派都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那样,提出人性的界定,并对之进行或善或恶的判断与争辩。道家的庄子,似乎更致力于对这类人性论说的解构。从表面上看,庄子更有兴趣的,是物性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2.
<正>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性论。人性论是做人的起点和基础。所以,儒家哲学的精髓其实是人生哲学,或者说,儒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先秦时期,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天生之性差异甚微,后天的习染则会导致不同。孟子首倡性善论,以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存之即人,扩而充之便为仁义礼智。舍之即兽,寡欲和求放心以补救之。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反对孟子,以为人性不美,故极力劝学,倡导教  相似文献   

13.
正"天"作为董仲舒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关注。董氏的"天"包含自然之天、宗教之天和道德之天,既相互矛盾,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董仲舒在"天"的基础上又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董氏的"天"论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体系和理论特色,对于把握整个汉代思想与社会状况也有重要的裨益。一、引言经历了秦朝的灭亡,汉初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匈奴等外患,汉初的统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链条上,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荀子思想的出现,就没有从秦汉到晚清的以礼治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政治哲学,就没有西汉中期汉武帝、董仲舒们对思想统一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哲学中,仁都是一个重要范畴.然而,古代与近代哲学家所讲的仁却迥然不同.本文从统辖范围、思想内涵和立论根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仁在不同时期的时代风韵,领略中国哲学的递嬗脉络和一以贯之的人本精神.文中指出,古代之仁基本上宥于伦理学、人性论或政治学领域,近代之仁保留了在上述领域的统辖权,同时成为一个地道的哲学范畴;古代之仁是一种强调亲疏之分、尊卑之别、长幼之序的等差之爱,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等级的烙印,近代之仁则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哲学浓缩,流露出资产阶级的向往和渴望;古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天命论,上天是仁的合理性的最终依托,这使古代之仁显现出客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近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仁成为心力的一种表现,显现出主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来辉武与505     
来辉武与505黎光我和来辉武只见过一面,而且没有深谈,也许他早已记不起我的名字了,但我却把他当时的一言一行记了下来,今天见诸刊物,可算作留给我的印象吧。那是今年一月,由于在咸阳小住几天,使我有了接触和了解来辉武的机会。这期间,有几件事我记忆犹新。一件...  相似文献   

18.
张载哲学研究进路杂多,宇宙论与本体论的结合为张载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虚气问题,认识论和人性论在这种视角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虚气二分为认识二重化和人性二重化提供理论依据。本体在中西方哲学相互影响下有新的意义。在以虚气关系为模式的思维下,张载宇宙本体论哲学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产生的语境,形成于春秋末年。这时能够产生中国哲学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语境皆已形成。老子以“天”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一条进路;孔子以“人”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另一条进路;墨子找到了讲哲学的第三条进路。在中国哲学起步阶段,哲学家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天人关系问题、治乱问题和群己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儒家经济文化思想漫谈:“义利之辨”胡伟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开篇就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段时间以来,孔孟的这些言论很为人们所诟病,以为儒家思想将义与利对立,与现代经济生活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下面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