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从古到今,人们在讨论社会政治问题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国家本质,以及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恰恰是自由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实际上是西方近现代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其理论内涵纷繁复杂。对自由主义无论作整体肯定还是整体否定都是片面的,而且,有些原则最初虽由自由主义者提出,构成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但后来被人们认识到这些原则所反映的实则不是自由主义一己一派之理想,而是现代社会或经济的要求。譬如,市场经济的原则。一经济活动是人类获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前,政府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和难点。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过程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职能回归和重新定位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互为消长的两大思潮.经济自由主义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是相信自由市场的作用,主张放任市场机制去调节经济,反对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崇尚经济主体的自由放任和市场竞争的力量,并以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辩护,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从伦理上反思经济自由主义,发现其经济学研究宗旨的缺陷不在于研究财富增值最大化,而在于离开人生幸福这一最高目标来研究财富最大化.它的自由论利用规则层面的自由权利回避人们在自由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自由主义与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虽无直接的关联,但它蕴涵的伦理困境却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值得我们予以深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切实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6.
吴少峰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6(6):50-54
经济伦理这一全新概念伴随市场经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伦理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树立现代中国经济伦理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全省、全区第一农业普查主要数据以及有关统计资料,在对我区区情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论述六安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既适度增长与协调发展的含义、根据及途径。 相似文献
8.
9.
从深层次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经济问题源于对经济伦理的漠视、践踏,源于良心的丧失,因此,探寻经济伦理问题的根源,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且深远。本文认为:经济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错位;市场经济孕育着不道德手段产生的可能性;体制弊端;权力腐败;执法不力;道德建设滞后和思想道德建设乏力等。 相似文献
10.
张郁杉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2):81-81,90
市场经济对政府及政府成员、经营者、消费者三个市场主体又有相应的市场经济伦理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其实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的现代化也应是题中之义。实现人的现代化,不能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单一的衡量标准,还要以人的精神发展程度来评判;而我国儒家伦理对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一种派别和理论,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表现、后果、根源及其解决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作为一种兴起较晚,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其多重性的理论品格也受到普遍的质疑。本文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评析,分析了其理论的空想色彩,并对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1)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徐柱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04-10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个经典名言流传至今,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转化,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中最纯粹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两者风格演变的对比,来找到音乐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困惑。立足于师道的本质,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理解师德与人性的关联,处理好教师德与能的关系,是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根本;基于教师德与行的统一,形成教师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和谐,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合理运用教师权威,是澄清困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主义一词的词源谈起,分析了社会主义理念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种种社会主义理念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因。就其根本原因而言,就是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也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重大哲学难题。而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就在于,用劳动界定了人本质,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雷瓶儿》以人性的种种弱点凸显一种现代社会的伦理强力观念:叹惜传统人性伦理体系的崩盘和呼唤久违的人性复归,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缺憾之美,将人性的弱点视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活力元素。作者理性地将对人性的观察与反省融入人物刻画之中,以一种诗情来过滤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贯注在字里行间,打造出一个具有轻喜剧色彩的艺术世界,于平静的审视中释放情感的热量和进行道德的评判。 相似文献
19.
郑伟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从逻辑角度看,经典社会主义是一个空概念,只回答了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使用判断这样一种较高的逻辑形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逻辑上更加有效,从而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4):43-46
生态伦理思想在贾平凹创作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其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散文中,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自发性;在其世纪之交的长篇小说中,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探索,具有自觉性。构成贾平凹创作中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因素是禀赋和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