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讲授第四册课文《失街亭》的时候,给学生们补充了失街亭以后的故事。一个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那个非常聪明的和诸葛亮智慧不相上下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那么愚蠢?如果我要是司  相似文献   

2.
梦回三国     
我是个书迷,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一个个谋略故事我都熟记于心。尤其是空城智退司马懿。在惊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同时,我也为司马懿的谨慎多疑叹息不已,心想:这计策的破绽如此之多,如果是我,定然不会中诸葛亮之计。  相似文献   

3.
一、细节之美源于精心预设 [案例1]我校陈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大处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在设计体会诸葛亮的"笑"时,更是思路独特,慧眼独具.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演绎出的超凡入神的智慧故事,无疑是《三国演义》的最大看点之一。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本文从诸葛亮日常生活的失调、用人方面的失误、军事方面的失策等角度分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及蜀国迅速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小说<三国演义>不是把诸葛亮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来进行塑造,而是异乎寻常地突出他在军事方面的智慧谋略,甚至达到"神化"的地步.辨清历史与演义的关系是正确认识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前提,而"神化"的具体过程则是通过情节虚构和形貌渲染两方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本非常好的书,书名是《三国演义故事》。书里讲述的是三个国家称雄争霸的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军事家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友谊和忠诚,曹操的雄才大略等。  相似文献   

7.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时蜀国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字孔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以智慧超人著称。他尽精竭虑辅佐刘备匡复汉室,终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提到诸葛亮教子的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下面,我就给家长朋友讲一段“孔明教子经磨砺”的故事。诸葛亮身居丞相,不但法纪严明,严于律己,而且善理家政,严格教  相似文献   

9.
千里监视镜     
"幽默三国"在《小星星》连载了两年,编辑告诉我读者很欢迎,希望我继续往下写。我想:也许可以稍微变一变?诸葛亮能借东风,是个很棒的魔法师,《三国演义》里还有于吉、左慈、管辂等别的魔法师(可惜大家很少注意这些魔法师,电视剧也怕麻烦不拍他们的故事),如果我来写"魔法三国",一定挺好玩。把你对"魔法三国"的感觉告诉我,也请把你身边的有趣故事发到我的邮箱,也许这故事(或者说这故事的影子)会出现在新的"魔法三国"里。我的邮箱是:zhouruii@public4.sta.net.cn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3,(Z1):79
赫赫有名的诸葛亮先生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错,诸葛亮是古今智慧的化身,好像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但课堂上,老师介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许多调皮的男生却不服,他们喊道:"诸葛亮不会解方程!"我听后暗笑,心想这帮男生怎么这么搞笑。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竟会亲自教诸葛亮解方程!那是一次运动会结束后,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妈妈一开门就说:"你的好朋友在房间里等你,要你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6,(2):35-40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魅力的艺术形象。文中不但有大量直接描写诸葛亮的智慧神奇之处,而且也有意识地运用了影子艺术,以不直接写诸葛亮而又处处见"诸葛亮"的方式来渲染和凸显诸葛亮这个艺术典型。这不但无限延伸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让其如神人一般存在于作品中,使这个艺术形象接近完美,但这也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历来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方面,尚有分歧之处.有论者认为:诸葛亮在拓土开疆上远逊于曹操,此种观点实以北宋苏轼所论最具代表性.受其影响,今之论者也往往单纯从军事才能及其成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诸葛亮不如曹操.必须看到,诸葛亮与曹操的身份不同,他们发挥作用时所处的年代、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同时,评价诸葛亮,更应从其治国安民的政治才能以及德望人品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衡量.即从军事方面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就是他的军事智慧和军事才华相结合的典范.他谋划了联吴抗曹,平定了南中叛乱,这既闪耀着他的政治智慧,也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至于诸葛亮五次北伐,出师未捷,因有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事实上殆无成功的可能.北伐未成,却反映出诸葛亮置艰危于不顾,矢志不渝、北定中原的意志.诸葛亮深具文韬武略,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4.
范馨月 《辅导员》2013,(17):42-43
书是我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书是帮我飞入蔚蓝天空的翅膀,书是我登上理想高峰的阶梯。书中有酸甜苦辣,书中有悲欢离合,书中有喜怒哀乐。从小,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我最爱读童话,四大名著和寓言给了我启迪。从书中,我知道了孙悟空师徒四人怎样上西天,我知道了刘备怎样请诸葛亮出山,我还知道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我从中懂得了做人要善良、谦虚。长大了一点,我最爱读关于"世界最美的地方"的书。因为这些书让我知道美丽的名胜古迹怎样去,那里什么样、有多美,更让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08,(1):51-51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时蜀国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相似文献   

16.
一、细节之美源于精心预设【案例1】我校陈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大处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在设计体会诸葛亮的"笑"时,更是思路独特,慧眼独具。学生在  相似文献   

17.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其所撰《诸葛氏集目录》,言所定《诸葛亮故事》凡二十四篇,又具体开列了二十四篇篇目。实则《诸葛亮故事》就是《诸葛氏集》(《晋书·陈寿传》记为《诸葛亮集》)。陈寿所编辑的《诸葛亮故事》(《诸葛氏集》),是有"事"有"文",即将诸葛亮的"故事"连同其文章按事类编辑成集。今从《诸葛氏集目录》以及古注类书尤其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诸葛亮集》可以考见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形象演变、成熟并广为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从诸葛亮逝世直至西晋一代,肯定的重点多在其治国治军的才干.东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形象的发展,与正统思想有关,却并不仅基于正统思想.南北两方共同称颂他与刘备的鱼水关系,以及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诚.此外,这一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还有几点发展.一是智慧,二是风度,三是有了更多的神化成分.宋金时期是诸葛亮形象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抗金志士往往借诸葛亮形象自勉自励,而金人也对诸葛亮深表尊重.有关诸葛亮的通俗文艺创作也在发展之中.一个故事,常是宋人导之于前,金人演之于后,而由元人加以完成,这本身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世代积累、共同创造艺术形象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1,(Z1):51
luyy□□□□abc@126.com:"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大家都这么说。姐姐,三个臭皮匠真的能顶一个诸葛亮吗?这句话说的是集体智慧用处很大。不过,如果那些臭皮匠足智多谋,估计一个就能对付诸葛亮;如果那些臭皮匠都是些没什么想法的人,估计三百个也别在诸葛亮面前站。其实这句话属于讹传,并非什么臭皮匠与诸葛亮有瓜葛,二者是八竿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我也是听着诸葛亮故事长大的,可以说从小到大,我已经不能把诸葛亮当作历史中的人,而当作了无所不能的神.而如今作为教师的我,自然明白了诸葛亮只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神",罗贯中用他那犀利的笔尖成功地将其插进了我们的灵魂.在设计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拓展问题时,我徘徊过是否把诸葛亮还原成人:虽然神样的形象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无形中拉远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