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辽西高跷秧歌"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对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设想,对适合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高校作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载体,其合理有效的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将《客家音乐文化》作为适应于地方课程教学的特色课程,是针对教育部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学与传承"这一内容的改革尝试,面对课程中存在的传承内容、传承理念、传承方式、传承研究、传承文本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客家音乐文化的课程化传承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马藏族文化是白马人在千百年的生活中传承和积淀的完整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白马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幼儿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渠道之一,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基于白马藏族文化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不但有利于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且是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园本课程开发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在当今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传承班,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传承班的办学过程中也现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培养的初衷。本文以凯里学院音乐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班为例,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民族文化班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构建幼儿园课程尤其是园本课程时,需要考虑将少数民族文化择优融入其中,这需要从课程建构的框架、课程开展的形式、课程开展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变,同时需要建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与大学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就显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比例、课时少;就隐性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和因素少.为加强大学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应当改进当前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细心呵护显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内容,精心养护隐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西北藏族地区学校文化课程应该发挥增强课程对民族地区学生的适切性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式都应充分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特点。然而,调查发现,西北藏族地区学校文化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民族文化课程功能的发挥。应该增加课程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课程在学生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三级课程体系之一的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有着重要的民族文化功能。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以正确的文化观为指导,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民族文化选择、并采取有效的文化传承形式、注重民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地方课程对民族文化的选择、传承、创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在传承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适应了中国多民族和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基于群体文化表达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受众三个层面上表达了不同群体的个性文化内涵和文化需要。文章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行使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积极促进教师群体文化建设等若干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在传承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适应了中国多民族和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基于群体文化表达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受众三个层面上表达了不同群体的个性文化内涵和文化需要。文章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行使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积极促进教师群体文化建设等若干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幼儿园课程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幼儿在参与课程中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文章分析了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基于对河南省8所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课程文化观把课程当做文化传承的工具,失去了课程作为文化本质的内涵,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课程文化观,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对现有课程文化的局限性的突破,探索新的课程文化模式,使旧课程文化形态向新的课程文化形态转换,重建新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研讨,从而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提倡,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新疆南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维吾尔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一方面为该地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教育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这就形成了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双向"互动"。本文就南疆地区开发利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的课程资源的意义价值、现实情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学校个性、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三者彼此关联。学校个性基于学校的文化,而学校的文化包括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与文化个性主要通过学校课程实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16.
高职课程发展与高职课程文化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高职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课程文化则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传承经典”的课程文化和“工作和生存训练”的课程文化),把握好未来高职课程文化发展需要加强对国内外课程发展的趋势、当地经济水平和学校本身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基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强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自觉意识;应考虑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地域的差异性,逐步细化较为笼统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应加强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培训,引进课程专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开发队伍中;应增加学校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程文化观把课程当做文化传承的工具,失去了课程作为文化本质的内涵,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课程文化观,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对现有课程文化的局限性的突破,探索新的课程文化模式,使旧课程文化形态向新的课程文化形态转换。重建新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关于课程文化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课程文化是一种自主、自为的新文化。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在课程思政中融会贯通儒墨传统文化,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以高职信息技术公共课为例,基于儒墨传统文化,归纳提炼(山东班墨)工匠精神、(儒墨文化)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通过“儒墨会通的四载体六方法”实施路径,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为全国高职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学、课程思政教育和文化传承探索了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