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般人对此理解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其实,广义地理解这句话,教师“教”的内容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都是做人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视为高于单纯的书本学问。因此,最好的“教”是将知识传授和教学生学会做人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求知和做人两方面都最后达到不用”教“的程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操守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及实践经验证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显著变量。概括起来说,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非认知因素。而学生具有“向师性”,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教师是学生效法的楷模。其二、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及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都强调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天然向师性和亲师情结,这使得教师人格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由于高校“两课”所具有的特性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征,“两课”教师人格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基于此,塑造“两课”教师人格应是高校“两课”建设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5.
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同时学生“度德而师之”。由于现代教师工作本质上是以其自身实践行为及所体现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至可以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其道德修养,道德人格完善,较之从事其他职业者,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因素。现代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现代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一种深沉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俄国著名教育家鸟中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天然向师性和亲师情结,这使得教师人格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由于高校“两课”所具有的特性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征.“两课”教师人格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基于此,塑造“两课”教师人格应是高校“两课”建设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7.
乌申斯基说得好:“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而学习也往往“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灵魂。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在学校同学、同事等诸多人际交往关系中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实现各项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师生都是知识的“转换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师生关系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师生双方是在“教”与“学”中相互交往沟通。“教”和“学”本应是融为一体的,但由于现行的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人,因此治校要以人为本;而教育又是“发展人身心的工作”(《剑桥百科全书》),为此,治校要以德育人,做有为之人,教师教学生学做人,首先自身得学会做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学生之魂。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要严而得法崔妮娜“严”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则。古人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过”。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及青少年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都应该一丝不苟地从严要求学生,以得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从严要求学生,又不...  相似文献   

12.
石猛 《师道》2007,(5):50-51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是从属于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在教育中相遇并发生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影响其整个人生。而每个人都是后来者,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一些教育流行语,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解读这些教育流行语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一、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人们认识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许多学生因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差而发展不理想,因此做出断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其实,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激动人心,但是有些偏激,它成了戴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套在教师脖子上的枷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被教好”可以…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黑格尔语),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全力性影响力。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运用常规的教育措施外,更应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个重要的教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讲究“师德”。什么是“师德”?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关心青年;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师德的内涵。近代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这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教好,而要教好学生,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都应该有高度的修养。建国以来,党的政府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997年8…  相似文献   

16.
不可否认,当前作文教学正处于一个“无序”的混乱状态。姑且不说“学生作文烦、提高效率慢”等老大难问题未能得以改善,就是现在教师作文课上“教什么(内容)”都成了问题。此话绝非危言耸听,据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任教内的作文教学缺乏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序列,不少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想哪就让学生写哪,反正都是“话题”,更有甚者高一就开始了“话题作文”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特殊的劳动人,他们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显著特点,教师的人格能时时处处都在参与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理想人格,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教师和学生人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师、对教师所教课程、乃至人生观的形成。高素质的教育来自于高素质...  相似文献   

18.
关爱与体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法》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有的教师却背其道而行,对学生缺乏关心爱护,甚至施以体罚。这样做既违犯了《教师法》又违犯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既有损教师的形象,又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师中开展文明从教、依法执教已刻不容缓。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关爱与体罚在学生教育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关爱学生直接体现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人格平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教书育人》2002,(22):41-42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重视“教化”的作用,根据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解释:“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二者要相互为用才能相得益彰。他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指出“教”与“化”在教育中都是必要的,但又更重视教育中人格影响的作用,“故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强调重视无言之教,人格感化。如何实现无言之教、人格感化?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师德。但仅此认识还不够,有人认为“为人师表”就是要有老师的样子,为了维护老师的尊严而保持师生间距离,最终难以得到…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都强调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传统的尊师重教,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和服从,但征服学生心灵的还是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即道德、情操、修养、学识、才能和与学生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