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个俗人,像许多文人一样,对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万分沮丧;李白是个俗人,可偏偏不是个“庸才”,而偏偏是个自负的人,所以在沮丧之时,才有了举杯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名利心很重,一心想获得高官爵位,在政坛上有所成就。当唐玄宗一道圣旨传到他手中时,李白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情形何等狂放,其官心又何等痴迷。却没料唐玄宗把他当成李龟年这般宫廷乐师了,成天叫他写歌词,这无疑是对李白的侮辱。李白只得以酒消愁。在我看来,李白从一开始入京便是个错,为保官位而不退出亦是个大错。因为李白生…  相似文献   

2.
李白政治悲剧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毕生宏愿乃是拜相封侯,匡时济世。但在盛唐政治黑暗和仕途坎坷的客观环境中,李白由于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他的夙愿始终未能实现。李白的政治悲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也是盛唐时期一代文人的性格弱点及其政治悲剧命运的集中反映。李白是一位集盛唐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与不良习性于一身的典型文人,当他涉足冷酷而又陌生的仕途时,诗人的性格弱点全盘暴露,惨无立足之地;但当他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叩人心扉的千古绝唱。李白未能成为盛唐政坛上的范蠡、张良,但却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雄视千古的泰山、北斗。李白的人生价值,终于以他始料未及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 (公元 744年 )曾漫游至武汉。当地的文人墨客齐邀李白到黄鹤楼一聚。这次聚会热闹非凡。畅饮之后,李白诗兴大发,但当他举笔欲书时,突然发现墙上已有一首七律,这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罢,连赞“好诗”,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搁笔黄鹤楼  相似文献   

4.
上层社会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怀抱、日常生活以及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只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平民性格,两种性格的李白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但要从作品的题材上划出界限却很难,这就是说明李白作品中的两种性格是互相渗透的,难以以题材来区分的。  相似文献   

5.
李白在诗作中反复吟咏谢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谢安那种保苍生、安社稷的功业是李白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他渴望建立谢安那样的丰功伟绩;李白遇到挫折时总是用谢安来安慰自己,谢安东山再起、功成名就的际遇一直激励着他;功成身退是李白的人生理想,他仰慕谢安隐居东山,功成名就之后归隐山林是他的夙愿;李白时时处处都保持着一种自由意识、独立意识,谢安居东山时的风流放旷、为官期间的声色享乐等都是李白非常羡慕的。  相似文献   

6.
王英 《现代语文》2008,(4):48-48
李白是一个有着兼济天下的远火抱负的人,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提出了“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因此,当唐玄宗召他进京时,他欣喜若狂,认为可以一展胸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吟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别称     
太白相传李白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长庚星(即金星,也称太白),所以给他取名为“白”,宇“太白”。如欧阳修《太白戏圣俞》:“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相似文献   

8.
正我有许多时候想到李白。当我苦闷时;当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窒塞时;当我觉得处处不得伸展,焦灼与渺茫、悲愤与惶惑,向我杂然并投地袭击而来时……游过泰山的人一定可以明白,一见那像牛马样大的石子,就觉得不知道痛快了多少,解放了多少。诗人李白的作品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说真的,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心系社稷、贵民固本、亲和自然、刚肠疾恶、恪守真诚的文化人格精神,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宇宙哲学、人生哲学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开发和借鉴的宝贵文化资源。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结合为李白的文化人格精神,在极其阔大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昭示了李白的不朽和永恒。李白把心灵和谐对应于宇宙自然,再拿宇宙自然的和谐反观社会和人生,就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有着批判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精神价值,这是李白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李白最为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李白诗文中的生命张扬,最终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和独立于世的人格风貌。  相似文献   

10.
《北风行》是李白幽州之行的最后一篇作品,应该把《北风行》同李白幽州之行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考察。《北风行》的情调风格、思想倾向与幽州之行的其他诗篇判若云泥,这耐人寻味的异变,清楚无误地表明一直沉浸在幻想中的李白终于蓦然醒悟,在极短时问内察觉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想到危乱将至的极度忧虑和焦急,几近于火山爆喷的感情是他当时特定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符合李白性格的.  相似文献   

11.
天宝十一年(西元752年),李白自长安放还已逾九载。这一年,李白已五十有二,当他游至嵩山,拜访友人元丹丘,并邀上岑夫子(岑郧),一场狂歌痛饮之余,一首血行阳刚的《将进酒》横空出世。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我有个感觉,李白是青春的!他的个性正符合青春的特质。不管他正翩翩少年,还是垂垂老矣,在我心里,都是青春李白!试看他的《将进酒》。  相似文献   

14.
<正>李白是盛唐诗坛顶流、文化界超级偶像,泾县令汪伦,是他的忠实粉丝。由于生性热情,李白不仅常常让人“路转粉”,还让人“粉转友”,不少原本因诗才倾慕李白的人,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成为了李白的朋友,汪伦正是其中之一。毫不夸张地说,“社交达人”李白的知心好友,几乎遍布了半个盛唐。  相似文献   

15.
打开大唐的诗库,李白的诗篇超凡脱俗,他的许多名篇都离不开山水,而山水的灵气和大气就是李白的诗魂。可以说,没有山水就没有李白的名诗和名气,也就没有浪漫的李白。大唐繁荣昌盛,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李白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尽情地漫游。李白借助山水抒发了豪情和壮志,排遣了郁闷和孤独,表达了乡思和友情……李白生在唐代,他没有白活,他用浪漫的足迹把大唐的山水都写成了千古流芳的好诗,辉煌了中国的诗坛。  相似文献   

16.
李白瓢逸浪漫的诗风源于他的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构成了李白诗的宇宙境界,宇宙境界的具象化表现是他极具个性特征的诗歌意象,咏月,赞月是中国古典诗歌惯常歌咏的主题之一,而明月这一意象只有在李白这里才得到最丰富最充分的展现,咏月诗的魅力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它是形成李白宇宙境界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徐一凡 《学语文》2006,(3):31-31
“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激情澎湃,美不胜收,对后人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酒与山水,作为李白诗作中的“二难”,是我们了解李白、研究李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正>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有"酒圣"、"酒中仙"、"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写下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诗篇。一、酒色清亮,尽显自然率真之风采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烂漫,晶莹透明。人生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故事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人称“诗仙”李白的鼻子有点高 ,两眼深凹 ,炯炯有神 ,有点像外国人。有人认为李白可能是犹太人的后裔。他自称是“陇西布衣” ,即西北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李白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一是好饮酒 ,他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在饮酒后醉态中创作的。二是为人心高气傲 ,不论你做多大的官 ,他都敢瞧你不起。李白是个天才人物 ,才华横溢 ,他 1 0岁时就熟读了中国的古籍 ,他喜好剑术 ,爱打抱不平 ,从小很有抱负 ,对钱财并不看重 ,还乐于向贫苦的人施舍。唐朝天宝年间 (公元71 3年 ) ,李白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 ,遇到当时著名的诗人贺知…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杜甫是两颗光照唐代诗坛的灿烂巨星,他们创作的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更为文学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一、巨星初会天宝三年暮春时节,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来到东都洛阳。此时杜甫已在洛阳游历两三年了。对于李白,杜甫渴慕已久,早想和他认识,如今听说李白到了洛阳,禁不住心中暗喜。在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杜甫看到李白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虽仙风道骨,却和蔼可亲。李白见到刺史县令布衣之士,一一拱手,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