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成陵淖尔大祭来探析非物质遗产的呈递轨迹与内蕴意涵。从成陵祭祀的呈递机制来看,守陵人传统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成陵祭祀是少数民族地区庆典仪式的缩影,从地方性仪式文化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寄托了文化平等、民族团结的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2.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最近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再次进行申报。关于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其焦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给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文化源头的捍卫和中国今后遗产的申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在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两国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发展主线,通过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东亚文化的基础,对亚洲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亚洲和平,增强了中韩两国间贸易,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飞速发展,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是顺差,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分析认为韩国的文化优势,是导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中韩文化的共同点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思想,加大核心价值观建设力度,鼓励文化交流和贸易,借助孔子学院等文化宣传工具,减少中国与韩国贸易逆差,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研究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对国际货物贸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际货物贸易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树立国际文化交流中有商机,国际商机中有文化的观点,才能使中韩两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两国人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始于中国,时至今日却昌盛于韩国,成为韩国人教育和生活的基本依据,作为我国的“国学”,儒学理应受到正确而客观的礼遇,但事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儒家文化在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入手,通过对比中韩儒家文化的现状,并借鉴韩国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之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研究中韩节日文化的异同,以同源节日春节为例,从春节的源起、春节的习俗两方面展现了中韩春节文化,探讨了中韩两国农耕文明下的春节历史文化意义及春节礼俗的相似之处,从中韩春节习俗、春节服饰文化、春节风俗活动等方面比较了中韩国两国春节的差异,总结了中韩春节传统文化的变迁趋势:传统祭祖方式弱化、拜年方式多元化、饮食服饰简单化、风俗活动减少等,春节被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沙良波 《高等理科教育》2004,20(Z1):280-283
本文通过对儒家教育思想在韩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性的介绍,挖掘出儒家思想对韩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韩国企业文化和中韩合资企业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管理者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依,文化相通,特别是佛教文化,传自中国,历经演变,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二战之后,因为剧烈的意识形态冲突,传统佛教在半岛北部逐渐衰退,而主要流行于半岛南部的韩国。中韩两国的佛教交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韩国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经济比较发达。它与中国同亚洲地区,存在着文化趋同性。韩国历史上受大中华文化影响很深,因此中韩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相通性。韩国文化相比较于日本文化要平和很多,文化表现方式也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很接近。  相似文献   

9.
中韩文化同为儒家文化圈的同源文化,却因为近现代以来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而韩国综合国力的崛起也引发了韩国语言文化热。伴随着韩语学习的热潮,韩国文化也作为一支独立的文化进入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并为学者所研究。本文以语言禁忌现象作为切入点,结合中韩文化的差异来阐述,用以指导韩语及其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杨海平 《课外阅读》2011,(8):253-254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中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结束后,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深受“刺激”。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传统文化,我们应积极继承和发扬、创新与发展。外来文化,任需批判的继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  相似文献   

11.
韩国高丽朝辞赋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高丽朝文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的文化习惯特点,以高昂的兴趣创作了众多汉文辞赋作品,其内容有写景、记事、咏物、抒情、言志,其体式则有唐宋后的律赋及先秦、汉魏六朝的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风格多样而灵活。这既是韩国宝贵的历史文学遗产,又表明中韩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热潮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兴起,由此引出的文化传承问题为学界所关注。在湘西州凤凰县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文化得以整体性开发、静态性保护、动态式发展及自觉式传承等四种形式传承。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传承的复杂现象,文化复兴、文化创新和与之相对的文化涵化、文化商品化彼此交织,构成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文化传承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婚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为单一民族的国家,韩国的婚俗原本很简单,影响婚俗变化的最大因素是中国儒学的传入并成为国家统治思想.韩国在中国"六礼"的大框架之内对其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善和使用.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韩国传统婚俗又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法制体系、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关注文化传承人、文化产业化等方面的实践,韩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韩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实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日韩东亚三国在相同的儒学文化背景下,拥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其爱情电影的叙事模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与表达。电影是一种产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展演方式之一,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其相互融合与排斥的特质。新近流行的小清新风格电影,中日韩三国具有各自的叙述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叙事模式,其展演的立足点永远是本国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复合杂糅。  相似文献   

16.
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等有不少差异。饮食习惯也就多种多样。韩国虽然地域相比中国较小,但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从中国和韩国的饮食生活文化进行比较可以总结中韩两国的一些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何慧芳 《教育与考试》2011,(2):43-46,80
韩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新罗时期,确立于高丽958年,在朝鲜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期被废除,在韩国共存在了936年。科举制度成为韩国封建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韩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韩国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并促进了韩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笔者认为,三门峡地区之所以能创造出以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瑰宝——民间传统戏曲,这离不开使其生存发展的良好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探究能使其良好生存和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揭示三门峡地区传统戏曲产生和传承与其人文的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