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田 《上海集邮》2003,(11):30-30
厚达790页、61.5万字的《开心集邮》一书,分为A、B、C三册--这是集邮家林霏开奉献给读者的近3年的散文结晶。有些文章是第一次发表,许多曾散见于《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新民晚报》等报刊上的文章,编入该书都重新作了校订,并精心加配了世界邮票和小型张等629幅插图。作者退休以来,发挥余热,天天写作,自诩为"公鸡下蛋"。这一回,他不负众望,将自己出版集邮著作的记录,一  相似文献   

2.
肖高键 《上海集邮》2003,(11):31-32
在烈日当空、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7月,喜出望外地收到林霏开寄来的新著《开心集邮》A、B、C3册,犹如一阵清凉风吹进心扉。这3本红、蓝、绿封面的新书,成了我今夏大热天细品之消暑"佳饮"。  相似文献   

3.
2006年的JT邮票,给人总的印象是印刷靓丽,色彩丰富,迎合时尚,符合欣赏习惯。但,如何进一步在“质”字上多下工夫,提高这一小型艺术品的艺术档次,还任重道远。掌握“邮票画”的固有特点,并非一蹴而就。即使画稿完美,“浓缩”到小小方寸,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低谷。《集邮》杂志獬曾登载了邮票设计工作者王虎鸣的访谈文章。他不无感慨地说,“中国邮票中的精品仍然不多,尤其在人物题材邮票方面,还超越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行过的人物邮票”,“中国邮票要走的路还很长”。王虎鸣的这番话是真话实话,是作为设计了87套邮票的专业工作者在大量实践之后的理性认识。因为集邮者对邮票设计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贴信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王新中与上海 2003年3月下旬,全国集邮联副会长、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新中利用出国访问在沪转机的时间,抽空来到上海港务邮协下属的上海港医院和港务工程公司两个基层邮协,对他们的"建家"活动进行考察和指导,并分别题了词。这是他第4次来到上海港务邮协指导集邮工作。作为一个全国集邮联的领导,王新中为什么如此重视上海港务邮协开展的集邮  相似文献   

5.
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帮我买了两本邮册,里面大多是些儿童题材的邮票。我特别喜欢这些邮票,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藏在我的抽屉里,经常翻来欣赏。  相似文献   

6.
精确 《中国集邮》2000,(6):10-11
中国邮票的制作发行,尤其是古典题材的纪特邮票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从选题的确立,票面图文的内容设计及印刷等过程,均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措施。事实上,设计家们也真的不负众望,设计出了一大批令国人视为珍品的高阁之作,使中国邮票,尤其是古典题材的纪特邮票,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7.
8.
王平 《上海集邮》2003,(3):30-30
生肖集邮是一个异彩纷呈的迷人天地,从1950年2月1日日本发行世界第一种生肖动物图案贺年邮票至今,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600多种生肖邮票。徜徉其间,你会沉醉于方寸邮花的斑斓,更会为小小邮票所蕴涵的生肖文化吸引,而由周治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生肖邮票精品》丛书虽非这一天地的"万宝全书",却大可为你的这道精神"美餐"增添开胃佐料。  相似文献   

9.
《上海集邮》去年第10期《世展琐记》(下面简称《琐记》)中的“试验类的评审”(19页)一节,虽然文字不多,却值得一读,因为它所讲内容不但是“中国’99”上观看者最多,也是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而且更是从评审角度具体地介绍了“内幕”以《琐记》来回顾“中国’99”的试验类展品,小仪了解到这次给奖的缘由,还能从中揣摩开放类展品的内涵,对今后开展开放类集邮活动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丁蘖 《上海集邮》2004,(11):6-6
1963年,还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有幸结识了时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的陈纪昌先生。彼此常常通信,又因为对各类中国邮票的收集范围大致相同,故论邮换邮,不亦乐乎!1970年我入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在大学生涯中,文化娱乐活动甚少,集邮成了我的一项主要课余活动。当时,我负责领取一个系六个班的信件,每逢同学来信有纪念、特种邮票,都乐意送给我,因为同学中几乎无人集邮。  相似文献   

11.
一串电话铃声,传来省邮协范征南副秘书长沉重的语音:"居老已在今天零点20分故世。" 耳朵顿时"嗡"了一下,我木然了,其余讲什么我都未听进  相似文献   

12.
又到西子湖畔丹桂飘香的金秋,一股带着桂花芳香的秋风,透过纱窗吹进书房。我久久凝望着桌上那本厚重的书,封面上“楼外集”三个刚劲而又飘逸的大字,勾起我万千思绪,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许多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1990年秋,在平湖秋月茶室,孙传哲正向林衡夫讲述他的邮票设计;  相似文献   

13.
植物题材邮票的原地应是植物的模式标本采集地,而不是其分布地,这一观点已为集邮界所公认。  相似文献   

14.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3):5-5
近日收到订阅的《集邮博览》第2期,十分欣喜地阅读了"欢欢喜喜过大年"专题,该专题以春节邮品设计;春节邮集编组;春节年画欣赏等等,向人们展示了邮品上的过年情结。春节期间阅读此文,给集邮者增添了春节的别样风情。贵刊每一期紧跟读者生活推出一个专题,使一本杂志有了自己的灵魂。无庸讳言,现今正式出版的集邮杂志都为综合性刊物,涉及邮界的方方面面,可谓全而杂,任凭读者各取所需,重复雷同现象在所难免。而贵刊以专题创新了集邮类杂志  相似文献   

15.
旅人 《上海集邮》2005,(4):32-33
现在流行“盘点”一词,姑借用之。2004年新邮如何“盘点”,据葛建亚去年12月26日在《集邮报》上的说法“遗憾总还有”。  相似文献   

16.
周伟良 《上海集邮》2003,(11):28-28
专题集邮几曾组集者,皆能体会"选题"至关紧要,选题优劣甚至会决定邮集的最终命运。题目太宽,难以周全,不易深入;题目太窄,拓展困难,无法成集;题目太旧,落于俗套,容易撞车;题目太新,邮品难觅,纵深欠缺;题目太抽象,不便诠释,难度陡增;题目太具体,易受制约,施展乏术……  相似文献   

17.
《上海集邮》2003,(4):4-6
2003年上海集邮节共有32个基层集邮协会组织了26个分会场活动,时间从2月28日至3月16日。尤其在3月15日、16日的双休日,每天有5个分会场开展活动,可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各分会场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异彩纷呈,百花争艳,表现出群众  相似文献   

18.
《集邮博览》2011,(9):51
建议发行"老年人生活"据多家集邮报刊发表的文章披露,如今的集邮者队伍中,老年集邮爱好者已成为中坚力量。我认识一位老邮迷,他想编组一部《老年人生活》邮集,当他翻出所集的纪、特、文、编、J、T及封和片十几本邮册,挑选素材时,却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邮坛,有位公开声称“集邮只是玩玩而已”的名家,他便是林霏开(李德铭)。每得闲暇,他或徜徉集邮街,或“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居然为我们“拈来”了《集邮与欣赏》、《集邮乐趣集》、《世界邮票小型张》、《世界邮票精品图录》、《邮海掇英》等10部集邮专著,在国内够得上是一位“多而精”的邮文耕耘者。  相似文献   

20.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11):4-4
细微之处见精神双节长假期间,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签名的一枚国庆纪念封,实寄封让人爱不释手。9月中旬,《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探邮金秋,邮学京城"的活动,在座谈会上,吕兴华重申了"我们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集邮博览》杂志2010年加页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