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舒新城先生曾用名舒建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及图书资料编辑专家,并对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1893年5月,舒新城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是他的父母拿出了家里积蓄的微薄的钱财送他进了乡村私塾读书,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摆脱目前穷困的生活现状。出身  相似文献   

2.
工具书《辞海》的编委之一舒新城是我国著名出版家、教育家,通过对他一生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读书历程和他在从事文化、出版、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中各个时期出版的各种教育论著,展现出阅读与书籍对他的影响及他对图书馆事业所作的贡献.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3.
如今家喻户晓的工具书《辞海》的编委之一舒新城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他不仅千方百计搜集藏书,而且在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一职上尽心尽责,以实际行动精心维护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4.
张明恩 《图书馆学刊》2014,36(9):141-142
家喻户晓的工具书《辞海》的编委之一舒新城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他从事文化、出版、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在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一职上尽心尽责,以实际行动精心维护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5.
我和舒新城先生相识,始于1916年在《湖南民报》共事的时期。这一年,我和新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他23岁,我才18岁。他是来自外县的穷学生,考进了免收学杂各费的岳麓高师;他还半工半读,利用暑假当了两个多月的报馆编辑,假满仍回学校读书。我是个既失学而又无业的落拓少年,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王震  王荔芳 《图书馆》1996,(6):28-31
文章介绍了舒新城先生的生平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8.
李一氓读书万卷。他读书运用了目录学、版本学知识 ,致使所写的题跋犹如画龙点睛 ,相得益彰 ,更上层楼。鉴于长期对图书馆功能的认识 ,他提出了纪念馆内应设立图书馆的卓见。他向图书馆员建议 ,愿意一起参加编制馆藏分类目录李一氓早年参加创造社 ,尔后又投笔从戎 ,但他很爱读书 ,读书成为他一生的习惯。因为爱读书 ,他也关切图书馆的藏书、用书建设。 1 92 6年 ,年仅 2 3岁的李一氓在国民革命军南昌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期间 ,尽管当时北伐战争戎马倥偬 ,他仍然不忘找书读 ,由此引起了他对目录学的兴趣。当时 ,南昌有一家清光绪“百日维新”…  相似文献   

9.
惟楚有材,乃千年旧话。旧楚地之一的湖南,近代人才,更是辈出,不过多在政治军事和社科领域,出版界则是凤毛麟角,舒新城(189—1960)是一个例外。由此开当代出版界湖南人大领风骚的新局。 1928年,中华书局约请舒新城主持《辞海》编纂工作,1930年应中华之聘,任编辑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函授学校校长,历任董事,解放前后一度为代总经理。从这简单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他在中华的主要业绩。舒有辞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之称。说是辞书家,主要是主持《辞海》编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出版》2014,(6):F0002-F0002
正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他早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在长沙、南京、成都等地担任教职,并与友人创办:湖南教育》月刊。在1924年至1928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舒新城共编著《教育通论》等各类教育书籍10余种,为当时教育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11.
一般的读书人,都懂得到图书馆去找材料,其实图书馆对研究者来说,不是读书的地方,是查书的地方。到图书馆前一定要有目的,知道材料的出处和图书馆是不是有收藏。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除了使用图书馆的材料外,最好能养成逛旧书店的习惯。诸位知道,早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唐弢先生,就是一个新文学著作和期刊的收藏家。他去世后,把自己的收藏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几年文学馆专门就他的收藏,出了一本《唐弢藏书目录》(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非卖品),十六开本,厚厚一大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图书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6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图书馆,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介绍了毛泽东主席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及其读书活动,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3.
刘承干是民国私人藏书家第一人,纵观其图书馆生涯,从爱书、读书、购书,再到利用与发展图书馆事业,可谓与图书馆有着不解的情怀。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及工作方法都对现代的图书馆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杂志创新策略--访《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新城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自己就任《新周刊》执行总编前的12年,那时他在电台工作,干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活。但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封新城对其12年广播工作的“不以为然”,倒是反衬了他对平面媒体的狂热———他自称做《新周刊》是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他还把“引爆”的功劳归为他当年广东电台的同事窦文涛的引荐。窦和封在同一年离开电台,前者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去了凤凰卫视;后者一动笔便是滔滔江水,以说“不”的姿态使《新周刊》在青年人群中所向披靡。《新周刊》社长孙冕宣布封新城任执行总编时…  相似文献   

15.
封新城和他所执掌的《新周刊》一向以"概念制造者"而著称,堪称"概念先导",一期《向"知道分子"致敬》的专题及"年度知道分子"的榜单使王朔所提出的"知道分子"得以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开始行使对"知道分子"的阐释权:"知道分子"是对一个新的社会精英群体的指称。他们无所不知,把自己的名声当做品牌经营,把知识当做资本投向市场,既向社会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也从社会获得回报。"知道分子"是从知识分子分化出来的,但没有知识分子那些迂气、酸气。他们通达灵活,善于合作,特别懂得如何处理头脑中的知识。对封新城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之时,"知道分子"四个字立马出现在记者脑海里。  相似文献   

16.
把记者分为读书的记者与不读书的记者,是不是有点僵硬有点勉强有点生拉硬拽?记者自然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至少是无所不通的大秀才,怎么还有不读书的? 有。我说不但有,而且还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还有发展的趋势。我知道有的记者一年到头不进一次书店不买一本书,还知道有的记者碰到一起就侃大山搓麻将通报哪天有个饭局打听哪个会议有“戏”,如果某记者在这个场合介绍说哪儿正在办书展或者图书馆来了一本什么好书,那么马上会被认定是故作高雅是装模作样,于是彼此间自然拉开了距离。记得多年  相似文献   

17.
干什么工作都要讲究点艺术,读书也不例外。试看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没有掌握读书的艺术,不加选择地把底特律市图书馆的藏书一本挨一本地读下去,结果收效甚微。而当他得到一位好心人的指点以后,在知识的宝库里尽情采掘,竟如虎添冀,终于创造了平均每十天就有一项发明的奇迹。可见读书艺术的重耍。如果说知识具有神奇的力量舶话,那么,获取知识(读书是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当代中国 ,周而复堪称书海作舟 ,踏遍天涯的作家了。他读书写作 ,利用图书馆 ;他行路考察 ,参观图书馆。他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 :图书馆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对一个国家发展文化和培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企盼有个自己的书斋周而复原籍安徽旌德 ,生长于南京。儿童时代即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的文章他都爱读 ,甚至能背诵他们的名篇。十岁前后 ,他读了很多旧小说 ,给他影响较大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周而复十五岁考进了青年会中学读书 ,…  相似文献   

19.
顾颉刚认为,读书常见有两种读法。一是随便翻翻,不高兴看的时候就抛开;二是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他说,两种方法都可行,但始终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不行的。“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  相似文献   

20.
余艳 《图书与情报》2011,(5):142-144,146,14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独特的人物,他从读书、管书、写书、教书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留给人们许多的思索,文章介绍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及利用图书馆自学、任职图书馆的历程,指出阅读改变人生,奋斗博出精彩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