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看见月亮了吗》是他的一篇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本文主要探讨作者如何在这篇小说中,大胆突破传统,应用片断(fragmentation)、拼贴(collage)、蒙太奇(montage)、黑色幽默(black humor)等多种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出滑稽荒诞的幽默效果,为深化荒诞主题——人生的无目的和无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才斌  凌娟 《文教资料》2007,(19):90-91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坛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荒诞小说,但人们在寻求其外来影响时大都把目光盯在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小说,特别是荒诞派戏剧上,而忽略了卡夫卡的荒诞小说。其实卡夫卡的小说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有更多的可比性。卡夫卡小说与新时期荒诞小说具有许多相似性,但笔者将重点论述二者差异性并从东西文化的背景层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缘于对“文革”的反思,表现荒诞意识的方法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西方荒诞意识不同,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带有中国本土色彩;荒诞意识最终被默认,在新时期小说中经历了从问题到背景的转换,新时期小说不得不用日常生活来抵抗荒诞,这同时也意味着荒诞意识的“消失”。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叙事原则,不仅颠覆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而且也解构和颠覆了小说的叙事策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言上都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策略的解体。虽然传统的叙事策略衰竭了,取而代之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错乱零散化、非线性化、荒诞化、重复性和悖论性。  相似文献   

5.
浅谈黑色幽默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黑色幽默是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阴暗甚至残忍的色彩的喜剧.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我们来探讨黑色幽默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英雄式的人物的塑造以及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独特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典型的具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黑色幽默作品,暴露了美国官僚集团的荒谬与腐败、美国社会的荒诞与疯狂。本文立足于后现代主义因素不确定性、反传统性、矛盾性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全面阐释海勒突破传统理性小说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揭露和讽刺这个荒诞世界所彰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霍克斯在他的著名小说《第二层皮》中,实验性地运用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如不确定的人物形象(既是傻瓜又是英雄)和喜剧的手法(反讽、幽默、夸张),创造了一个喜剧的梦魇世界(梦魇般的人物,噩梦般恐怖的情景,真正的梦魇--由死亡、暴力、战争、残忍和仇恨所主宰的荒诞的人类社会).霍克斯用喜剧的梦魇、反讽的笔调表现出后现代人类社会的绝望与痛苦,使黑暗与光明并置,使梦幻与现实并置,使隐喻与事实并置,使幽默与恐怖并置,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不确定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吴荣兰 《华章》2007,(10):179-179
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作..它杰出的"黑色幽默"写作手法、荒诞社会的主题赢得诸多评论家的关注.本文将从叙述学的角度,即从时序、时频和时值三个方面来剖析海勒独特的时间安排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在研究界备受冷落的王蒙的"荒诞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学和叙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考察王蒙先生的"荒诞"观念出发,深入内在的文本情势阐释之中,通过对几个文本的细读.重点考察了王蒙荒诞小说里的政治话语和知识话语戏仿问题,尤其提出了荒诞小说话语戏仿的三种形态:时空错位.日常化(庸俗化)以及夸张,从而形成了文本的荒诞意味.  相似文献   

10.
范莹芳 《海外英语》2013,(1):164-165
时空叙事是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维度,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创造中策略地运用各种独特手法。该文结合拼贴、并置、叙事蒙太奇手法探讨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及效果,发现运用拼贴能够呈现纷乱错落的时空,将现实与虚幻、多重的结局并置能够打破了时空的连续性,运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可以扭曲了时空存在的维度,展现出世界的荒诞性。结合了各种手法的时空叙事策略使后现代小说的叙事达到非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