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2.
<正>古诗里那些关于植物的隐喻柳⊙"柳"的隐喻意义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用杨柳的依依之态喻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柳"又谐音"留",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而柳丝垂垂,纤纤拂动,正如送行人与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送别诗中,"柳"及其同源意象"柳絮""杨花""飞絮"等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陈与义《古别离》:东门柳,年年岁岁征人手。千人万人于此别,柳亦能堪几  相似文献   

3.
送别在唐朝     
和亲友分离的时候,折柳写诗作别,是古代文士的一种浪漫作派。“柳”寓意“留”,故“柳”往往成为送别的象征。“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就是送别名篇中的代表作。我特别偏爱这些“送别诗”,细细的品味,常在心底生出淡淡的忧伤。可以说“送别”中隐含了唐文人最深最痛的哀怨。江淹谓“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然谁能体味到“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的另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伤?王勃一语道破这…  相似文献   

4.
折柳寄深情     
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习俗。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写离别的。“依依”既写出了柳条迎风摇摆的样子,又借柳条写出了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古代文人写离别时,往往要写到柳条。也有人说“柳”和“留”读音相同,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不过,据文字记载,“折柳”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  相似文献   

5.
《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的重要关目。一直作为辞采华美、情致惆怅的生旦戏在舞台上长演不衰。"折柳送别"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传统习俗,霍小玉阳关送别所折之柳与《牡丹亭》中柳梦梅手执之柳在意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送行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  相似文献   

7.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别离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而且诗人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于一些与之相应的具有定型指义的抒怀意象。那么,古典诗歌有哪些常见的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呢?仔细研读柳永千古传诵的咏别名篇《雨霖铃》,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柳: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岸”,为什么是“杨柳”而不是其他呢?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柳”者,“留”也。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正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更何况柳的“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多情姿态。…  相似文献   

8.
送行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相似文献   

9.
<正>古时交通不畅,通信不便,“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尤重离别。以酒践行、折柳相送、赋诗话别成了人们表达离愁别绪的常见方式。送别诗,也就成了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类型。学生熟悉的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杰出的诗人,均写有大量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11.
赏析: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一、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 应为离别多。"(王之焕《送别》)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  相似文献   

13.
张甲成 《学周刊C版》2010,(3):193-193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杨柳和离别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柳”谐音“留”,所以古人在分别时以折柳相赠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挽留和不舍在唐朝,这一行为更为流行,在那些赠别的诗篇里,杨柳的字眼触目皆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江上东西离别饶,旧条折尽折新条。”(姚合)……下面选的两首关于折柳送别的五绝,虽然短小,却蕴舍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悉心体味,才能理解它们的妙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16.
送行梁实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  相似文献   

17.
<正>"折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柳"虽然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却常常是人们感情的引发点,更是离愁别绪的归结处,诗人的满腹难言之隐和满腔情愫也多借"折柳"倾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本文试从民族感情积淀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中"折柳"这一"离情"之物化,开阔对诗歌意象探究的视野。那么,离情怎么会与折柳有关联呢?一是"柳""留"谐音。折柳送别表示送行者对行人挽留不住,借"柳"表示留恋之意。二是与柳条顽强的生命力有关。《战国策》中讲到杨树枝"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柳同科,习性相近,一株柳枝随便插到哪里,只要有水土,它就能够成活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送行的人图个吉利,希望行者在外,能够服水土,随遇而安,于是柳枝成了这一愿望最好的象征物。三  相似文献   

18.
梦幻类。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人们送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  相似文献   

19.
去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使用的材料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折柳”这一典故。因“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  相似文献   

20.
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元性,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观察者的情感各异,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由思维的多向性才带来了文章立意的多向性,也才带来了文章的异彩纷呈。以柳为例。柳者留也,也许因为“柳”与“留”谐音,才演绎出古人“折柳”相赠话别的习俗。在古人送别诗中,自然也少不了“柳”的芳影。“无意插柳柳成荫”,好一个“无意”,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东西南北中,神州处处都能见到柳的芳踪。也正因为如此,柳、小草往往成为文人托物言志的首选之物。见柳枝随风飘拂,贬斥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