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地,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正文本细读是开掘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东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均可帮助我们建立一些理论范式,文本层次理论即是其中之一。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的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在这四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形而上层",即哲学层。曹明海教授将文本分为形式层(语体层)、再现层(语象层)和表现层(语义层)。下面就以曹明海教授的三层法为理论模型,对  相似文献   

5.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6.
杨绛想通过《老王》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老王》字句之间的意旨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探究,是更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杨绛想通过《老王》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老王》字句背后的旨意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研究,是更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说《老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中选文的人文教育与语文知识技能教学,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如果选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落在了一般泛指的人文内容上,那就背离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门责任.但是,凭借选文来进行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也绝不能跨过选文的内容、思想、情感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老王,一个孤单而贫苦的底层人,却以最坚韧的姿态坚守着道德与良知的底线,他促成了杨绛的精神升华。杨绛在愧怍中关注底层百姓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困境,反思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开掘人性的悲悯情怀,将之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情感境界。《老王》的文本价值,除了老王的善良,杨绛先生身上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情怀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淳朴、仁义、善良三个角度分析杨绛眼中老王的形象,以展现杨绛的创作动机,点明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文本解读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3.
关爱是人与人之间不变的话题。《老王》一文所在单元的课文均以"爱"为主旋律。学生少不经事很容易对身边的弱者产生同情式关怀,却难以上升到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大的层面。此次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圈点字词夯基础、对照分析赏人物、知人论世探主题三部分进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方法。旨在感受作者带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唤起学生心中的平等关爱意识,涵养善良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杨绛《老王》能够使学生体悟作品背后呈现出来的生命思考,理想回归和哲学思辨,能够唤醒学生透过“老王”去反思自我,发现人性的闪光。引导学生探讨《老王》的反思内涵,需要挖掘其中的三重境界,即生命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5.
《老王》是杨绛作品选入教科书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和老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之间的几件小事。本文从幸与不幸、坚守善良、理解愧怍三方面对文本细读。以求在体味坚守善良的人性温暖时,深刻地反思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6.
对《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歧义。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和对"愧怍"的原因透析,真正明白了作者的"愧怍"和老王的"不幸",领悟到作者文字语言的精妙。  相似文献   

17.
从具体语言入手解读人物形象,根据时代背景探究社会本源.老王的含冤离去源自灵魂深处缺少了精神的依靠和人性的尊重,杨绛的深层悔恨也是因为她在老王走后那份永远无法道歉的自责自省,表象的背后更是体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知识分子的担当、良知和自觉的精神态度.  相似文献   

18.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着灿烂的艺术魅力。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历久弥新,给后世以典范。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学生传授了丰富的审美体验,给学生示范与启迪。本文以《老王》为例,探讨写作视野下经典文本阅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着灿烂的艺术魅力.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历久弥新,给后世以典范.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学生传授了丰富的审美体验,给学生示范与启迪.本文以《老王》为例,探讨写作视野下经典文本阅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机会多次观摩《热胀冷缩》一课的教学,受到很多教益,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一些共同的作法: 1、都没有使用课本上引入学习的材科; 2、在由执教老师自己选择的材料中,用压瘪了的乒乓球使之受热鼓胀,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居多; 3、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多选用在瓶口上套着气球的瓶子作为实验材料。 三点共同的不足: 1、教师听到学生说水受热以后“变多了”,就认为学生说错了,立即进行纠正,告诉学生是体积膨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