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作家宋学孟的散文《柳叶儿》,编排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带有忆苦思甜性质的课文已是凤毛麟角,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柳叶儿》一课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滋补精神之钙.然而,在与不少同仁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关注一个八岁孩子在饥荒年代的"最乐",却感受不到快乐背后的贫困、危险、心酸、亲情,更不容易体会作者"苦"与"涩"的特殊情感.要改变这一状况,对《柳叶儿》的研读与教学要加强以下几点:1.读出"我"清早抢柳叶儿之苦在当前这个电视可以"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语)的时代,中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娱乐精神有余,悲天悯人情怀不足.在上《柳叶儿》一课中,我们发现,同样写"我"爬高树,许多同学更多关注的是第8节"我"爬树的技巧如何娴熟,在高树上"弹过来,摆过去"如何惊险,而对第10节"我"大清早爬高树去抢柳叶儿一事则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诚然,第8节中的"我"是最乐的.面对一棵高树,没人能爬上去,而"我"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点,在竞胜中得到了快感;在空中摇来晃去,惹得众人惊慌、喊叫,产生了炫耀之乐."得意洋洋""美滋滋"两个短语,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我"的快乐心理.可以说,"我"简直就是汤姆·索亚第二!然而,我们只要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快乐一方面反衬了童年生活的无趣,只能爬树取乐;另一方面,这种快乐中又带着极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生动描写的语句及一些饱含感情的语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断仿写。  相似文献   

3.
在骈俪之风盛行的两晋时代,《兰亭集序》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其内涵深刻、言辞清秀、情感真挚、文字流畅,成为东晋文坛一朵奇葩.从文本解读角度来看,学生不仅从解读中领略到文章所呈现的灿然文采,更能从中体会到东晋文人厚重的情感世界与深刻的思辨意识.怎样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之美,享受阅读之趣,是品读《兰亭集序》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饥饿是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一种现象,也是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主题和意象.可惜的是,这个主题离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比较远.所以,当代作家宋学孟以饥饿年代为写作背景的<柳叶儿>入选初中课本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篇散文又被安排在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我以为编者实在是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5.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柳,这种常见的植物,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手法的艺术效果,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诸多的分析《荷塘月色》的论中,比较多的是谈论它的语言美、景色美,也有对它层次的分析,而很少有人去注意中的两个“忽然想起”和一个“又记起”。似乎这三个词语无足轻重,不需讨论。其实不然,这三个词语是作精心安排的。  相似文献   

8.
读了本刊2014年第2期王恩裕老师的文章《“很不少”与“很多”》,深感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表达切人,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5课)一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那么,从哪些地方描写了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是怎样尽职尽责,怎样为革命事业而牺牲在草地上。作者在课文中,巧妙地运用“六衬托”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1.
12.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一、读出骈文之美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数量的由小说改编成的课文。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类文本的体裁特征,研读课文,走进人物?《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语教科书四年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三维观”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归有光的柔情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根据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感恩、自觉立志。  相似文献   

15.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什么是真爱。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的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绝招》的观摩课。课后,在场的教师赞叹不已。这堂观摩课教学的是《绝招》,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很绝。  相似文献   

17.
覃瑞艳 《广西教育》2010,(25):49-49
所谓品读,就是品味性地读,具体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用心斟酌的字词句段进行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倡导品读是返璞归真、还原阅读教学语文味的体现。随着课改的深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地理风物,表现了祖国锦绣河山的雄奇壮美.多姿多彩,新美如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笔财富,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借助教材中的自然美,陶冶、锻造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相似文献   

20.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