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明末,以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c Ricci)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合作译述《几何原本》为肇始,掀起我国历史上自晋唐佛籍翻译以来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称之为学界该"大笔特书"的"明末大公案",是"中国学术史上中外"智识线"的第二次接触。正是这段科技翻译的历史,对明末清初乃至以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以明兴礼为个案,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作为来华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明兴礼不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整体性的研究,也对现代作家特别是巴金有专门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为专著《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后者主要体现为专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这些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汉学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法国耶稣会士在17、18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主要活动与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书简集的内容显示17、18世纪中西双方都积极关注对方,但中西之间的沟通不是逐步递进的,而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漫长过程。书简集中译本的出版必将推进中国学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书简集的内容显示17、18世纪中西双方都积极关注对方,但中西之间的沟通不是逐步递进的,而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漫长过程.书简集中译本的出版必将推进中国学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后, 西方传教士也蜂拥而至, 澳门遂成了他们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桥头堡, 也是后方基地。至1605 年中国传教团独立于澳门传教区, 脱离澳门会院管辖而直属副省区为止, 澳门一直是远东传教的中心, 是入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大后方和根据地。本文主要探讨1605 年前入华耶稣会士同澳门一衣带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西方大学讲义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朗 《教育研究》2005,26(4):79-84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来华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大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讲义,其译著包括《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灵言蠡勺》、《寰有诠》、《修身西学》、《名理探》等。耶稣会士通过译介西方大学讲义导入了西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并开创了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澳门与明末引进西洋火器技术之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 ,为抵御满洲贵族的军事入侵 ,徐光启等人倡导并主持了引进先进西洋火器技术的运动 ,而澳门作为西方先进火器技术的输出地 ,其地位的特殊性对中国学习西方火器技术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大黄在中西方都有着十分广泛而重要的用途.耶稣会士是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的重要群体.耶稣会士对大黄的探索,是西方大黄认识史上的重要一环.记叙大黄的耶稣会士主要有利玛窦、庞迪我、曾德昭、卜弥格、南怀仁、利国安、巴多明、德西迪里、汤执中等人,来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等欧洲国家.耶稣会士能够关注大黄,并留下有关记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时势的影响,也有教会方面的因素,还有耶稣会士个人的作用.相关记述推动了欧美对大黄的探索,促成大黄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宋君荣于1722至1759年间在华,在中国上古史、天文史、天文观测等领域均卓有建树.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宋君荣研究史进行初步勾勒,通过梳理可见,近二百年来,学界对宋氏材料的整理渐趋丰富,对宋氏多领域学术成就的评介也渐趋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之际,西方的耶稣会士大批来华传教。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同时向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直接关系着对入华耶稣会士的评价问题,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明清在华耶稣会士面向西方描述的江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梳理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在江西的活动线索,具体论述利玛案,曾德昭,殷弘绪等人如何向西方介绍江西,不仅将其看作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更着意说明江西并非耶稣会士来华最重要的目的地,而是由于江西当时尚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之中,因而获得一种“便道”交通的机会,从而首次被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一研究可以为透视1840年以后逐渐失去“便道”交流机缘的江西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参照物。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艾儒略、刘迪我、聂仲迁等耶稣会士,先后在客家原乡闽西(汀州)、赣南(赣州)开堂布教,使之发展成为西方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布天主教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为今日客家原乡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法国耶稣会士的来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法国耶稣会士来华的动机、传教的概况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危机四伏的明末社会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存在根本冲突,根源于耶稣会士所代表的西方宗主国和天主教利益与明帝国利益的根本对立,而不是根源于东西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仅仅是东西根本利益对立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士携带宗教画来到中国进行传教.面对栩栩如生的画像,尽管中国人并不了解画像背后的宗教意义,但仍因画像本身的高超技艺而表现出赞叹和惊奇.传教士借机在解释画像含义的同时进行传教尝试.不仅如此,他们还对画像进行改变,以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为使中国人接纳宗教画,信仰基督教而服务.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重身心,轻实用,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则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这与西方科学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本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化。  相似文献   

20.
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编译了不少地理学汉文西书,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始终不忘其传教士的本色,将这些西书不同程度地赋予天主教化色彩,以使目标读者,即居于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通过西学的“自然真理”迈向宗教神学的“启示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