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7月,随着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并在西安入城、参观。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又一次成为各国媒体“聚焦”的对象。 当我们为拥有这一世界奇迹自豪的时候,不能忘记当年记者的发现和报道。 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一书中《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实录》一文报道,兵马俑被临潼县文化馆拿走后,“没有将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继续上报,只是让文管干部赵康民在馆内的一角悄悄地对陶俑进行修复”。 两个月后,正在家乡临潼县度假的新华通讯社记者蔺安稳,无目的地来到爱人所在的县文化馆闲逛。当他走到陈列室一个僻静的角落时,心蓦地一颤,禁不住脱口说出:“这是什么东西?” 蔺安稳以记者职业的独特敏感和渊博的史学知识,去西杨村作了深入调查了解后,写出了一篇最终改变这支地下军阵命运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3.
<正>1995年夏,我的大舅赠我一本由他主编的1990年5月出版的第62辑《广东文史资料》。资料中有两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收复南沙群岛的纪实文章,一篇是由麦蕴瑜、麦士尧、何炳材、戴熙愉、林焕章等人口述,由我大舅整编的《1946年我国收复南沙群岛实纪》;另一篇是由原香港《大公报》记者黄克夫执笔的《南沙群岛实踏记》。这两篇文章详实记录了中国政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5.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们和国人共同关注着张君犯罪团伙从作案、落网、庭审、伏法的全过程;出于职责的需要,也关注着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情况。为此,本刊编辑约请《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写了《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2000年第10期)、《新闻110与全天候记者》(2000年第11期)、《出庭作证审魔头我拍张君生死照》(2001年第5期)以及《人民警察》特约记者罗学知采写的本期刊发的《透视魔头张君》。刘国勤在他第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迎着劫匪枪口拍照的惊险一幕。为了对这次报道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把采摄经验加以提炼和总结,本刊编辑向刘国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刘国勤针对编辑提问在第二篇文章中,谈到多年来已养成随身携带相机拍下突发新闻的习惯,这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由此他发表了对突发性新闻中动态性真实的精辟见解及记者胜任这项工作的必备务件。刘国勤在第三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在出庭指证魔头的庄严、紧张时刻,如何巧妙打好“时间差”,拍下张君“生死照”的经历。罗学知在《透视魔头张君》一文中,叙述了在直面张君以前,查看约40万字的审讯记录、文字材料,定下正确的采访方案,抓住张君的心理弱点,由表及里剖析其罪恶灵魂的过程。两位记者极富挑战性的采摄经历,可以说是一组具体、生动的业务教材,本刊奉献给读者,以期大家在掩卷之余能有所收获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党报的内参报道是专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不宜公开见报的内部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党报记者不仅要重视内参报道,还应把写好内参报道作为自己的一项看家本领。2002年以来,我在《辽报内参》上先后刊发50余篇文章,其中有10余篇被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新华社《内部参考》转发,有8篇被中央、省主要领导批示。在此,我谈谈自己写内参报道的体会,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但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哪两篇文章丢了让毛泽东伤心呢?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另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在1930年写的。哪篇文章找到了,毛泽东高兴呢?这就是《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9.
记者同自己报纸的通讯员枪新闻,不是好现象。某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个同志正在赶写一篇报道的时候,接待了一位记者。他在向记者介绍情况中,谈了自己正在写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和素材,并说此稿将尽快寄给这个记者所在的编辑部,希望能得到记者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这位记者当时没提出任何意见。可是,时隔数日,这个记者却在报上发了同一主题和素材的报道,通讯员那篇稿子被挤到废纸堆去了。事后,这个通讯员从那个县了解到,原来这个记者从新闻科出来后,直奔该县,把这条  相似文献   

10.
说长道短     
关于“世界奇迹”排名的质疑说长道短提起“世界第八大奇迹”,许多中外人士都知这,那是指70年代震惊世界的我国考古大发现——西安市秦陵兵马桶。这一至《的由来,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80年代初参观秦陵兵马低博物馆时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七个奇迹,现在秦俪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个奇迹。”从此,秦陵兵马俪是“世界第八大奇还’之说就迅速流传开来,遍布全球;有关秦陵兵马俪的各种宣传,至今还都喜欢把它冠之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名。这一称谓似乎已成定论。秦陵兵马俑是“世界奇迹”,当之无愧。然而,它是否应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11.
经营     
《青年记者》2010,(14):3-3
《甘肃日报》误报“西安将成直辖市” 7月8日,《甘肃日报》报道称西安被确定为第五个直辖市,当晚22时,甘肃日报社发表声明.称关于“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的内容失实。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称“西安成为直辖市”的消息是自己从网络上搜到的.并没有经过核实。  相似文献   

12.
和谷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记者。他从1955年调入筹建中的解放军报社,到1985年离休,30年里,先后任记者,记者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担任社领导以后,他还多次以记者的身份下部队采访,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他写的大量新闻作品,有的在军队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在新闻界产生过广泛影响。最近出版的3卷本《和谷岩文集》所收作品,就有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的通讯特写34篇,散文19篇,报告文学3篇,新诗8首,文艺新闻评论10篇(另有4篇发于《新闻与成才》杂志)。这些作品,虽然只是他30年军报记者生涯中为报纸所写作品…  相似文献   

13.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本刊第10期发表了《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写的《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文中叙述了1999年1月4日在武汉广场(下简称武广)面对劫匪的枪口他摄下抢劫的过程。随后,本刊记者又向刘国勤提出几个问题,请他进一步就这次事件的采摄情况和感受向读者作一个介绍。现将这篇后续报道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性报道。一篇好的事件性报道要求简洁、清楚、时效快。在报道手法上要做到“再现”事件,而不是平板地叙述新闻事件。《纽约先驱论坛报》于1960年3月5日刊登的记者桑切·德·葛芒的一篇报道《歌剧天骄。以身殉剧》是事件性报道的佳作。此文于1961年获普利策有时间限制的地方报道奖。这篇报道写都会大歌剧院的首席男高音伦纳德·沃伦在演出威尔第四幕歌剧《命运的力量》第二场结束时猝死于舞台上。台上的帷幕降下了,而记者以戏剧性手法把因演员死亡而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17.
众包,2006年6月,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记者杰夫·豪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2009年3月,他围绕这一概念写了本书《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互联网是众包的重要技术基础,但很多报纸也在有意无意地通过众包来制作产品,效果也不错。  相似文献   

18.
《中西部的希望》:深度报道的新探索人民日报记者部1996年5月27日至6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10天推出10篇文章,构成一组深度报道,总标题冠以《中西部的希望》。10篇文章共分5组,分别是《观念转变篇》《资源转换篇》《产业转移篇》《区域经济篇》《...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当了几十年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许多事情和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1987年10月25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 ,我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特写《党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至今想来感到怪有意思的。这篇新闻特写并不是写的大会开幕式的台前情景 ,而是大会开幕前半小时首长休息室里的“台后新闻”。这篇报道的产生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上午8点30分 ,邓小平同志穿着灰色的中山装 ,健步来到人民大会堂休息室 ,他红光满面 ,兴高采烈 ,看上去真不像是位年已83岁的人 ,当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向他问候时 ,他又是握手 ,又是抱拳致意 ,显得特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