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六个男女的相互关系一反常态,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一幅两性关系异化的摹本;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它使人陷入“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之中,从而危害家庭和社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概念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安乐死的概念,学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安乐死问题形成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安乐死患痛苦的内涵。有肉体“单一说”和肉体与精神“双重说”。一般来说痛苦概念“双重说”客观合理。安乐死申请权应当局限于患本人。由此才能保证安乐死实施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不治之症的标准是个相对的医学技术问题。并且在现实社会确实存在。安乐死与尊严死。是两个近似但适用对象截然不同的法律问题。有必要以不同的法律机制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3.
扛船赶路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暗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相似文献   

4.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5.
卓别林主演的好莱坞巨片《化身博士》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放映过,吸引了大量观众,各家电影院都高高挂起了“客满”的牌子,可谓盛况空前。而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里,类似的题材多数是躯壳与灵魂,肉体与精神(传奇、宣卷、昆曲中常称之为“元神”)之类,然而提到“化身”的为数甚少。因此,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  相似文献   

6.
有关《回车驾言迈》之主旨、基调及题材,历来多有争议,使得还原本诗原意、解开本诗主旨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考察,“所遇无故物”之“故物”当训为“故人”,这是解读本诗的关键。回到汉末历史语境,在细致考察了“回车”“盛衰”“苦不早”“荣名”等关键词后,可以看到,《回车驾言迈》当是一首还乡题材的诗,描绘了还乡之际,诗人面对故友凋零而联想到肉体消灭的残酷问题,最后寄希望于追求不朽的(积极的)荣名而非可朽的肉体。还原历史,也可推论出王孝伯之所以赏爱《回车驾言迈》一诗,主要是此诗与其人生经历高度契合,故引起王孝伯之共鸣。  相似文献   

7.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里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科学奇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哈姆雷特也许是想说,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  相似文献   

8.
“冗长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应答”、“僵死的学习规则”、“刻板的标准答案”、“专制的效果评价”,使阅读学习过程布满了荆棘和陷阱,学生感到课文中学问无穷,难题无数,尽管提心吊胆,亦步亦趋,但最终还是难以绕出迷宫。教师主要依靠外在的重复强制,甚至是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学生被动  相似文献   

9.
父爱无痕     
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题记  相似文献   

10.
父爱无痕     
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题记  相似文献   

11.
谢谢你的爱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冰心  相似文献   

12.
8月23日 晴 生活是一段充满荆棘和鲜花的旅程,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辉煌,也有“人比黄花瘦”的落魄。面对波澜起伏的人生,请不要轻易说“不”!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肖申克的救赎》中所使用的各种肉体惩罚方法进行解读,指出肖申克监狱这一权力机构,通过对肉体知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肉体惩罚方法,从而证实通过惩罚,肉体是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4.
也许你现在正在遭受不幸,生命处在冬天的寒冷里,就像夏丐尊先生在、白马湖的冬天里的遭遇,然而,只要你有一颗乐观的心,生命就会给寒冬镀上脉脉的温情。肉体需要温暖,肉体是属于春天的,这是安逸;我们的灵魂需要寒冷,灵魂是属于冬天的。只有将肉体交给冬天的人,灵魂才能在寒冷中产生“盐”,那是力量,是事业的骨骼,是生命的柱石。  相似文献   

15.
冰心曾说道:“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亲情,就是这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使你的人生花香满径的一种爱。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里,伴你左右的,定有亲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颓败线的颤动》蕴含了丰富的怨恨情感。文中的母亲以出卖肉体的屈辱养活了子女,却被子女怨恨鄙视。子女的怨恨导致母亲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怨恨,使母亲最终进行绝望的复仇。论文运用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详细解读文中子女对母亲的怨恨和母亲对子女的怨恨这两种情感,从而深入揭示鲁迅爱与复仇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出台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依法执教,严格禁止长期以来“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肉体体罚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以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矿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9.
凌子 《江苏教育》2011,(7):73-75
爱在左,同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蹯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冰心  相似文献   

20.
彼得斯认为惩罚有三个标准:一是有意地施以痛苦;二是由处于权威者施以;三是惩罚必须是受罚者因破坏规则而接受的后果。他强调,惩罚的“正当性”主要在于维持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惩罚应体现平等性;惩罚形式应当体现适当性;惩罚应当慎用。其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中的惩罚有着根本的区别;惩罚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学校纪律必不可少的措施;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造成的“痛苦”应当是非肉体痛苦;学校教育中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