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玲 《南昌教育》2007,(7):30-30
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有以下片段: 师: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与之类似的现象吗? 生1: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遇到了坏蛋。他们要欺负我,我就对他们说:“我爸爸是警察。”结果,这些坏蛋就不敢再欺负我了。(得意地)我觉得我很会“狐假虎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行为取样的方法,对4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校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人数均有显著差异;欺负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旁观者中各角色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欺负行为中,5岁之前以攻击欺负为主,5岁之后以被动欺负为主;5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身体欺负,5岁以后以言语欺负为主,7岁以后关系欺负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241名3~6年级受欺负儿童,发现学龄儿童的受欺负对象、受欺负后的求助行为及心理、同伴关系与同伴地位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主要受一个男生欺负,女生主要受几个男生欺负;受欺负男生向教师及朋友求助的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也更少体验到求助成功的积极体验;受欺负男生的同伴接纳程度低于受欺负女生,其同伴拒绝程度高于受欺负女生;受欺负男生的受欢迎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其被拒绝的比例高于受欺负女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欺负逐渐成为校园暴力的一种新形式。网络欺负的类型主要有即时信息、手机、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和博客等。青少年由于利用计算机的机会多而成为网络欺负的主要群体。网络欺负在表现形式、欺负的时空、欺负的后果以及欺负者的心态方面,与面对面欺负有很大差异。对网络欺负要从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欺负是学校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攻击行为,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常把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职业院校女生的欺负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职业院校女生受欺负/欺负的现状,对改善女生的生存环境、有效进行欺负干预有重要作用,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董颖红 《中学教育》2020,17(1):19-25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线下受欺负与线上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版)、愤怒沉思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性别、学历和独生子女对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和愤怒沉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与愤怒沉思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线下受欺负对线上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β=0. 29,95%CI=[0. 20,0. 38]),线下受欺负通过愤怒沉思中的报复想法维度间接影响线上欺负行为(β=0. 67,95%CI=[0. 45,0. 89])。结论那些在线下受到欺负的中学生更容易进行愤怒沉思,产生报复想法,而在线上对他人进行欺负。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被欺负者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打、谩骂、勒索钱物、取外号以及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可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如拳打脚踢;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后者包括诸如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负行为既有个人所为,也有群体参与。二、欺负行为的危害欺负行为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欺负理论由来已久,过去对欺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欺负和言语攻击方面,最新的进展体现在对关系欺负的实证研究。本文围绕关系欺负的内涵及当前关于关系欺负的研究结论,探讨其不良的社会适应后果,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采用匿名报告方式调查了481名小学生。结果,小学生卷入受欺负比例高于卷入欺负比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以心理伤害为主,有明显的“隐蔽性”;小学生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因卷入状况不同而不同;对他人受欺负的行为反应随受欺负对象和自己关系亲密程度的提高而愈来愈积极。  相似文献   

11.
受欺负是存在于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受欺负经验是学生心理问题及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表征为:1.受欺负学生通常具有某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和认知偏差;2.受欺负情境使受欺负学生产生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恶性循环或外化;3.受欺负经验易使受欺负学生过度使用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4.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是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长得特别丑的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喜欢它,谁都欺负它,你们能不能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说说有谁欺负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简版的Coopersmith自尊问卷,以及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压抑量表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同伴关系、自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都比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3)在中小学中,同伴关系在儿童欺负问题对其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儿童受欺负通过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间接地影响儿童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自编欺负问卷从欺负行为发生频率、发生类型以及对待欺负态度几个方面对新疆多民族地区中学生欺负/受欺负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张文新等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Bully Questionaire)初中版为测查工具,对榆次区589名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负现象,有18.34%的初中生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无论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卷入欺负问题的男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女生。初中阶段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初中生受欺负后,告诉同学的比例最高,告诉家长的次之,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初中生受欺负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明显要高。初中生欺负同学后,父母比教师重视程度略高,但双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视野,主要体现在散文画面的充实和意境的深远。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初中学生所写的散文,往往内容抽象、空洞,情感苍白、单调;主旨肤浅,意图牵强附会。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序训练,学生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7.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杨希洁 《中国德育》2007,2(8):26-28
欺负是中小学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可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欺负的发生有特定的情境,年龄和性别因素都会导致欺负的发生。目前,学生与教师对欺负的应对方式,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个性特征和同伴关系值得关注。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欺负逐渐成为校园暴力的一种新形式。网络欺负的类型主要有即时信息、手机、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博客等。青少年由于利用计算机的机会更多从而成为网络欺负的主要群体。网络欺负在表现形式、欺负的时空、欺负的后果以及欺负者的心态方面与面对面欺负有很大差异,对其干预要从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整体选取聋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101人,采用问卷法,通过聋生回顾式的自我报告,对聋生的校园欺负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年级欺负现象比较突出;四年级欺负者最多,受欺者也最多;四年级以前,欺负者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上升,而后欺负者人数逐渐下降.校园欺负行为最容易发生在教室、寝室.欺负方式主要是无故打人、强要钱物.建议重视从班级层面进行欺负干预;重视日常的欺负报告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