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先生早年有过政治追求,但在其中青年时期因为时代原因没能参与实际政治工作.金庸后来把他的政治见解融入到武侠小说中,因此他的一部分小说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揭示,对起义目的与手段异化的痛心与警觉,对文革荒诞的批判,对无谓冲突的感慨,对由仇恨走向和解的呼唤等内容.金庸小说的政治意蕴加强了金庸小说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金庸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因创作武侠小说而闻是名于世。查良镛是他的真姓名,而金庸只是他的笔名。金庸先生尽管已年逾古稀了,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中,冯其庸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并不过份.他还说:“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场精神财富!”在同一篇文章中,冯先生总结了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的五个特点,即第一是庞大;第二是紧张;第三是波澜壮阔,奇峰突起;第四前呼后应,细针密线,因果相连而又相隔,叙事无意实有意;第五是奇情壮采,瑰思幻想.”金庸的小说,正是由于有以上这许多结构上的特色,所以使你读他的洋洋数百万言的一部巨著,往往仍能手不释卷的读完而不觉其长”(《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相似文献   

4.
春节因为疫情的原因,只能窝在家里读书看剧.最近王晶翻拍的电影《倚天屠龙记》,感觉不错.原著是金庸先生写的,对于笔者而言,剧情并不陌生,宏大的叙事值得一看.金庸先生在小说里面刻画的大侠们,基本都秉持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其实也激励着笔者年少时的追求和梦想,至今仍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金庸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创作大师,他的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其笔下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个个特点鲜明,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是为国为民的大侠.所以,对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形象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将偕夫人来到他向往已久的土地--四川,他在自已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峨眉山和青城山。但是,金大侠本人却未曾到过四川,一直引以为憾。在四川的10天里,金庸先生先后巡游了青城山、峨眉山等  相似文献   

7.
校友金大侠     
金庸先生是广大中学生喜爱的武侠小说大家,浙江省衢州一中是他的母校。2004年10月27日,浙江省衢州一中校园内掌声雷鸣,鼓乐阵阵。金庸先生在阔别母校六十二年之后重返母校,该校小记者周振新与金庸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写成了《校友金大侠》一文,这里特将此文发表,读者可以此领略金庸先生的一份学子情怀和侠客风范。  相似文献   

8.
正我所就读的初中比较适合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我还比较适应这所学校的学习。那么我的自学能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说来也许您不信,我的自学能力竟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悟出来的。上初中的男孩子,恐怕个个都是金庸迷,更不要说我这样从小在军营中长大的男孩子了。早在小学时,我就在5块钱书店买金庸全集,省吃俭用地一本一本买回来。上初二那年,广州出版社出了正版的《金庸全集》,600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接见:大会堂里说“不变”进入八十年代,15种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修订工作已历时十载,将近完成。从此,金庸宣布其武侠小说“封笔”,把主要精力转向社会工作。就在这时,北京向他发出信息:邀请金庸先生到内地访问。而金庸也不失时机,提出“想见邓小平”。金庸先生说,几十年啦,他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记忆力     
蔡澜 《学习之友》2014,(9):48-48
查先生(查良镛,即金庸先生)的记忆力是惊人的。 他记得那么多读过的书和历史细节,在小说中描述的许多地方,读者以为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其实他写时并没有去过。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用他的十五部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武侠世界,在刀光剑影的大侠群体中有一个是另类的,另类的让人不敢去相信他出自金庸的笔下,但他却也许是最为精彩的,也是最为平民的,这便是《鹿鼎记》中韦小宝。  相似文献   

13.
对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四个女性人物形象--香香公主、小龙女、王语嫣、阿珂作比较,从她们的美的共性中分析她们不同的特点,结合金庸先生创作包括以上人物的四本著作的先后顺序,理顺出一条金庸先生刻画女性形象从神性美到人性美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一)同学少年金庸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家。他1924年出生于的浙江海宁,1941年,在战火中,他就读于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那时学习条件很艰苦,读书使我有苦中作乐的感觉。”“中学阶段度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也最快乐无忧的岁月。”说起少年时期离家求学的经历,金庸先生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5.
1989年,金庸辞去了他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职务。1992年,他又辞去了《明报》集团董事长的职务,退出了他所热爱并经营多年的新闻界,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涯。对于那些熟悉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读者们来说,金庸的举动并不会使他们感到意外,他只是重复了他在他的小说中所多次描写过的英雄人物的结局。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正是用“退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作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领袖的政治生命。而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金庸再一次描写到这一点,尽管韦小宝荣膺了“鹿鼎公”这样显赫的职位,并深得…  相似文献   

16.
作者深情回顾了从80年代初第一次读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到后来有缘与金庸先生相见,几度当面采访,为金庸先生写下多篇报道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发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金庸先生作品及其个人喜爱、了解、认识的过程,并以自作的一阕词表达了对金庸先生仙逝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7.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金秋10月,丹桂飘香。在西安华山论剑归来的金庸,来到浙江嘉兴一中拜祭老校长张印通先生,并和嘉兴一中的学生们进行交流。金庸少年时,曾经就读于嘉兴省立中学(嘉兴一中的前身),因此他永远怀念老校长张印通先生,并为其在校园里建起了一座雕像,以感念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不忘教育兴国,力争为学生们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老校长的雕像前,年近80岁的金庸深深地鞠躬,  相似文献   

19.
施对庵《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和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陈近南形象在性格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以至于他们也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尽心报国;重情重义,有着极高的江湖威望:为奸人所害,不得善终.  相似文献   

20.
金庸先生在香港办报时,身为报社老板,白天事务繁忙,日理万机。但晚上写作的习惯一直坚持着,每天他能写两千多字,而且一写就是二十多年。有人问他:"何以当了报纸的老板还坚持写作?"金庸先生说:心力放到恰当处。此话的意思是,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