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若赚得了全世界,却丧失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选自《圣经》)弗洛姆认为:同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西方社会虽然在物质上更为繁荣,但人却陷入了困境。如果说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那么20世纪的问题则是人死了,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切价值。弗洛姆的认真研究,将为化解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新旧价值冲突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采用。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害死的劳动妇女的典型。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历来没有统一的看法,新旧教参上也莫衷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同现行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说:“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一生命运坎坷,深受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毫无人性的毒害和摧残,但又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虽进行了几次自发的、盲目的抗争,但最终仍被罪恶的社会吞噬。祥林嫂死前产生了对鬼神的疑惑,以及对“旧世界”的疑惑,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当被压迫的人们完全醒悟过来,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是造成自己苦难的根源,起来进行顽强的革命斗争,封建统治就一定会被推翻,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也就会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祥林嫂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6.
赵妍 《快乐阅读》2011,(18):188-189
关汉卿生活在封建统治极其黑暗的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杂剧作品大多反映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在《窦娥冤》中,作者就用饱含深情的如椽大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性情温厚善良、贞节孝顺又坚强刚毅的窦娥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葛水平的小说集《我望灯》的过程中引入加缪形而上的反抗这一概念,试图阐释葛水平小说中形而上的反抗的本土性意蕴及其反抗的路径,进而探析这种反抗产生的文化渊源及其当代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10.
余依妮 《文教资料》2014,(36):62-65
《祝福》和《菊英的出嫁》同是乡土小说中关注寡妇形象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从群体规范出发,以祥林嫂和菊英娘形象为主要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封建礼教的群体规范本质、祥林嫂和菊英娘在封建礼教的群体约定之下"自我"的丢失,以及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对个体"人"的思考,对社会暗黑的反抗,对未来之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11.
铁凝1988年发表的长篇处女作《玫瑰门》,开始关注女性命运这一沉重的课题。作品以司猗纹、苏眉为主要对象,描写了他们的不同生存境遇和反抗。作品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对女性命运作出分析之外还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借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理论,对教师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教师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提出消解教师劳动异化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生存论建构的坚韧--《许三观卖血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张表格入手分析《许三观卖血记》,并由此提出坚韧的主题。接着,从本和化与历史语境两个方面寻求坚韧的根基,探讨了余华从描写生命的脱性转变到描写生命之韧的全部过程及其缘由。最后,对本的修辞作了详尽分析,揭示了坚韧得以展现的形式及其存在的广阔根基。本的最终结论是,由“许三观卖血”推导出来的平民生存哲学-坚韧,在世界意义彻底丧失后,作为一种生存论建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通过学形式表现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萧红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富有个性魅力的作家。萧红小说所呈示出的一幕幕带有悲剧意味的人类荒诞性的生存景象,却是掩盖于生命表象背后的那种生存之痛。如果说抗日主题仅是其露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的话,那么,生存之痛这种更为深广的部分却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自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社会条件下,自我保护是风险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个体生存方式的一种表达及对生存空间的一种构建,但要注意防止自我保护演变为个体生活状态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在风险社会条件下,自我保护是风险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个体生存方式的一种表达及对生存空间的一种构建,但要注意防止自我保护演变为个体生活状态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通过文学形式表现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者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者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具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生存伦理是美国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农民问题时所使用的分析性概念。斯科特认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与东南亚农民相异,我国的农村教师更多地追求的是较低生存风险的"稳定第一"原则。此外,基于"稳定第一"原则的生存伦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主要是在道义经济和道德观念的层面上适用。从道义经济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在当地能够维持一种类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和相应的生活水准;从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与其参照人群相比时能够做到相对公平的"同工同酬",避免出现与他们过于悬殊的收入、声望等落差。当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受到威胁时,农村教师多采用"日常反抗"等形式进行生存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