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婷 《东南传播》2014,(8):30-32
社会化媒体时代,基于社交关系网的信息传播新形态介入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报纸和微博新闻生产的竞合便是例证。本文从新闻选题、新闻采集、新闻报道及传播效果四方面梳理了我国报纸和微博新闻生产竞合现状,发现微博使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丰富新闻来源与选题,方便新闻采集,在新闻报道中与报纸合力互动,呈现出"鞭子新闻"的特征。同时,面临着微博信息传播碎片化等问题。报纸和微博新闻生产竞合的核心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
陈庆红 《新闻窗》2015,(3):84-85
随着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信息成为新闻媒体寻找新闻素材的主渠道。为了抢夺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传统媒体纷纷利用网络资源采集新闻。本来,网络信息纷繁复杂,需要新闻记者调查核实。但由于部分媒体把关不严,新闻记者直接把网传消息搬上版面。网传式新闻降低了新闻的准确度和清晰度,甚至极易产生虚假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禁发网传式新闻当是媒体自觉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报网的真正互动,不应从新闻表现开始,而应该从新闻发现开始,同时、并行、多次互动,并影响两种不同介质媒体的各个环节. 有传媒研究者说:"报网互动"是报纸开往春天的地铁. 最初的"报网互动",是报纸在数字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自己打造一副网络外壳.发展到现在,"报网互动"的模式也仅是从当初简单的"新闻搬家"--把当天的印刷版新闻粘贴到网络上--发展到对既有新闻信息的二次整合.在对信息的采集过程中,网络和报纸依然是两个不相往来、相对独立的个体,互动只是体现在原始信息采集完成之后的新闻表现中.  相似文献   

4.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它不仅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场所,更是一个以资本——权力为主的力的较量的动态场所。新闻评论话语空间作为一个新闻活动场域是众多社会力量争夺的一个空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闻评论话语空间在社会政治、商业经济、新闻专业主义的文化追求等多种力量作用下得以拓展,时代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使新闻评论话语空间呈现出多元格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速提升,促使现代社会形势多变,给该背景下的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新闻采集工作难度越来越高,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很难有效进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工作者如何将采集、编辑工作高效完成,确保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已是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对此,本文从网络编辑实时新闻与新闻价值入手,通过对新闻采集的信息传媒创新机制的分析展开对新闻采集途径的创新研究,以此确保新时代新闻采集效率与新闻信息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肖燕雄  郭妍 《新闻界》2023,(4):21-33+46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相似文献   

7.
廖晓峰  胡苇 《声屏世界》2006,(11):31-31
如今,新闻在各级电视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各级电视台新闻栏目所占的播出时长在增加,另一方面,时政新闻所占时间的比例还有缩短的趋势。这两个变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新闻需求量的增加。电视新闻记者寻找和把握新闻线索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把握新闻线索,首先要弄清楚新闻有哪些来源。笔者认为,新闻可以分成7个方面:时政新闻、请柬新闻、突发事件新闻、其它媒体上的新闻、新闻媒体自己策划的新闻、特约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记者通过自己关系网获知的新闻。时政和请柬新闻一般都是“通知”新闻,由新闻采访部门安排,与记者自己…  相似文献   

8.
饶文靖 《新闻记者》2002,(12):31-33
不 知从什么时候起 ,新闻界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 ,那就是媒体以各种利益相诱惑 ,买断他们认为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信源或者新闻线索。最早曝光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 ,很多新闻记者包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都没有采集到任何新闻。新闻从业者认为 ,即使媒体有直播权 ,新闻采访权也不可能被买断。时间推移到2002年足球世界杯 ,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先是新浪网与搜狐网进行的中国足协世界杯指定网站之争 ,接着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类媒体买断一些球员的信息来源 ,占有…  相似文献   

9.
一群由外国入主导、以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博客异军突起.这些以翻译、个人撰稿为主的博客和网站的影响力在外媒中甚至超过中国主流外文网站,"单位"网(danwei.org)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如今,"单位"网已经成为外媒采集中国新闻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2015,(7):92-92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撰写《移动媒体的创新线索与发展趋向》一文指出,从近期的趋势来看,中国移动媒体的发展将在以下五个方向深化。 一是新闻客户端社交化的深化。尽管一些客户端在采取技术过滤的方式来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但技术的过滤总会有其局限性。而社会化媒体早已经通过社交关系网实现了信息的过滤功能。如何将社会化媒体的底层结构与新闻客户端的内容架构进行嫁接,将是新闻客户端创新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信息产品,新闻信息是其原材料,新闻信息的采集、运输等过程中耗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构成了新闻采集成本.本文从新闻产品的源头开始,对新闻的采集成本及其控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新闻网站的核心,也是其的强项,因此坚持内容为王新闻立网成为新闻网站发展的圣经,但作为新闻资源相对匮乏的地级市网站又该怎样独立办网,又如何解开内容与广告、新闻与宣传、资源与发展等各种方程式呢?绍兴网无疑是一个典型,用新闻这把钥匙解开了发展道路中的各道难题。为此,《网络传播》专访了绍兴网总编辑赵宇。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大的“网”,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关系网。世界上最深的“陷井”,是阴谋。世界上最干净和最不干净的“地方”,是心灵。世界上穿透力最强的“光”,是眼光。  相似文献   

14.
何军林 《大观周刊》2012,(23):12-13
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新闻,同时又在理念、内容、地域、表达等方面超越了社会新闻。本文针对现在的民生新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新闻采集雷同,缺乏新意。二是报道过于肤浅,价值含量不高,以此入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的采集与社会新闻的关系两方面论述,希望新闻记者从中找到采集民生新闻新的提升点。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新闻,同时又在理念、内容、地域、表达等方面超越了社会新闻。本文针对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新闻采集雷同,缺乏新意;二是报道过于肤浅,价值含量不高,以此入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的采集与社会新闻的关系两方面论述,希望新闻记者从中找到采集民生新闻新的提升点。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新闻网站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信息传播者成为全方位的服务者。地方新闻网站必须提升办网理念和水平,从“新闻立网、服务兴网、技术强网、创新活网”入手,努力做好转型的必答题。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报业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实现报网互动与合作。报网互动对新闻策划运行模式的革新方面,笔者提出新闻策划"报网互动模式"分别表现在三个层面的革新上,包括新闻事件策划、新闻报道的策划、版面栏目策划,并探讨现阶段新闻策划"报网互动模式"所遇到的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难题和挑战,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2):25-29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浏览新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新闻评论亦易如反掌,但由此带来的网评詈词肆虐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从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消除网评詈词的心理策略。通过采集大量的网评实例,本研究探讨了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结果认为:提供增加宿主困难的外归因能分散宿主的注意,减轻刻板印象,从而减少网评詈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典型人物作为榜样亦可淡化刻板印象,弱化网评詈词;启动积极的身份特征能使宿主刻板印象积极化,网评詈词低频化。未来须注重多学科共同合作和交叉研究方能有效控制和治理网评詈词,改善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于2006年12月29日开通的中国青田网,是一个集新闻、娱乐、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建站以来,青田网坚持六大建网理念,努力打造第四媒体优势。一、新闻立网理念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作为县级网站,我们坚持把做好新闻作为建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1、“快”。今年的县“两会”期间,我们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以“三网融合”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全面启动,新闻及相关行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行业能否保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与行业标准化程度关系密切,加强中文新闻标准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具备对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等多媒体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能力,拥有目前中国媒体领域最大的多文种、多媒体数据库,具有海量信息存储、集纳能力。新华社在要整合自己的资源,打造多媒体业态,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作为“融合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