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的文人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性。 一般以为文人画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因为宋元之后文人作画论画蔚然成风,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且元代以前的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沈颢《画麈》),诗书画印的结合尚不明显。文人画的确只是到了宋元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诗、书、  相似文献   

2.
北宋文人画在理论上强调画要有诗的韵味和格调,诗也应该有画的视觉效果,并以此把文人画与其它画相区别。特别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诗画同一性的观点影响画坛深远,成为我国文人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从元代起,画上的题识便逐渐成为了画面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写意画里,更对画的格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写意画就是所谓文人画,而作画者自然皆是能书、能文的人,因此,在每张画上皆有长题,诗既好,书法又好(譬如一碗汤面,汤水、浇头皆好,自然吃的人贪吃了。画也是这样,当然惹人贪看了)。这种画,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在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元代有倪云  相似文献   

4.
王培培 《文教资料》2013,(21):64-65
在现代艺术语境之下,不少人提出“既然文人已经撤离,历史无法挽回,重提文人画不免有一种复古嫌疑”.然而,文人画作为一种为心灵而画的精神,一种非商业的艺术行为,一种文学的气质与韵味,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它脱离世俗的各种等级功利观念,是一种无牵无挂无任何阻碍的自由的精神状态;同时,面对自我、生活,它以人生和自然宇宙观为基本参照.解读中国文人画中的真性情,对当今绘画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即创造一种理想的心境,表达最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定为"四基"之一,可见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笔者以一道操作题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2)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6.
一、揭示课题 1.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并说说感受.(播放《中国文化》视频)汉字浓缩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每个汉字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相似文献   

7.
诗竹画是一种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对于它的历史和现状尚无明确的范畴和定位,充分发展诗竹画不但是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拯救,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也是一门体现文学(诗)和美术(画),需要认真深入地去研究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属于中国画的范畴,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衍生的产物,属于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文人画包含了诗文、书法、绘画及篆刻四大艺术,集中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简论郑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诗经》都推崇国风.但对国风里的郑风却有不少争议,对它的思想和文采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和品评.本文拟对郑风作一些探讨,从思想、艺术、源流和影响等三个方面略抒管见.(一)郑风是西周末期到春秋时代郑国地区的民间歌谣.古书中有称郑声、郑音、郑诗或郑志的.有人严格区分声和音是指乐曲,诗或志是指表意的歌词.事实上在古代诗乐是一体的,是诗都可以歌,拉着长腔,带感情地吟诵,就是歌.“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也就是这个意思.宋人郑樵说:“乐以诗为体,诗以声为用”,“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由汉立齐鲁韩毛四家博士,各以义言诗,遂使声歌之道日微”(《通志总序》).所以,无论讲郑风、郑声、郑音、郑志、郑诗,都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笔墨、强调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是其程式化的表现形式。科学地分析文人画的水墨体系,对当今中国画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幼萍 《文教资料》2006,(15):57-58
唐代诗人王维,一生留下许多千古名诗和传世名画,他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开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是苏轼对他的高度评价(《书摩洁兰田烟雨图》)。他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融为一体。无论是雄奇壮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物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艺术思想集儒家中庸、道家清净、佛家超脱为一身 ;强调创造 ,追求新意。至元末明初 ,经董其昌等人“发扬光大” ,终成文人画的基础理论。然而 ,其中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观点“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吴生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等是否就代表了苏轼的原意 ?联系苏轼的许多论述可看出 ,他既重“常形”,也重“常理” ,强调的是画家全人格的表现。苏轼一生中对吴道子都是高度赞赏 ,即使在《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 ,也是将吴道子与王维并列为值得尊崇的大师。对苏轼画论断章取义的理解 ,既是文人画在初创期获得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 ,也是导致文人画在很长时期内流于空泛、概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从元代起,画上的题识便逐渐成为画里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写意画里,起着画在格调上的作用。写意画就是所谓文人画,而画人皆是能书法、能做诗文的人,因此在每张画上皆有长题,诗既好,书法又好(譬如一碗汤面,汤水好,浇头又好,自然吃的人贪吃了。画也是这样当然就会惹人贪看了)。这种画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在历史上最足以代表的人是元代倪瓒、吴镇;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和董其昌等;清代石涛、石、查士标、"扬州八怪"、吴昌硕等。  相似文献   

14.
张锡厚同志筚路蓝缕,终于完成《王梵志诗校辑》大著.这是在《敦煌变文集》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草创之功不易有,粗疏之失难免无.项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匡补》纠误补阙,使不少疑难爽然获解,令人感奋.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需要群策群力,愚者之千虑或可补智者之一失.《匡补》一文分载《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第一辑和《敦煌研究》总第四期,本文就《敦煌研究》所载部分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个别问题也涉及蒋绍愚先生《〈王梵志诗校辑〉商榷》和袁宾同志〈王梵志诗校辑〉校释补正,以期研讨.只得暂时劳,旷身入苦海.(○一六)  相似文献   

15.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诗经》中以鸟类起兴之诗追求探源,说明:(一)此类诗内容皆与家邦有关,可能来源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而在《诗经》中已扬弃了原始宗教观念,成为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二)此类诗起兴部分从形式结构考查,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层次分明的特点,有的明显是引用熟语——民谣,证之以《易经》,亦有类同之处,故推论《诗经》成诗之前,有可能这些兴象之诗已出现,经口耳流传,后人采入《诗经》而成起兴之句.后世遂总结归纳出“兴”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曾作过一个著名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曰 :“兰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 :“非也 ,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兰田烟雨图》 ,按 :王维《山中》诗原句“兰溪”为“荆溪” ,“玉山”为“天寒”。)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指以画理画法入诗 ,这当然是正确的 ,也是一个要点 ,但也并非就专指此一点 ,其所指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诗的题材。苏轼是在评王维的《兰田烟雨图》这幅描绘自然…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作业是一个重要课题.现谈谈我设计作业的几点体会,借以抛砖引玉.1.设计作业的多样性作业应形式多样,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这方面,我们至少可设计以下几种形式的作业:(1)读一读.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2)写一写.在学完课文以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如学完《金奖章》后,让学生续写.(3)画一画.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古诗《望洞庭》后,可布置学生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幅图.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品赏、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 一、关注语言形式 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文字课,若关注思想内容,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最终归结于文字.一位年轻教师教学《画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画出句子.(2)引导交流:谁,画了什么?画出了风.(3)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画文中的景色.(4)请学生给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5)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风又无处不在,那么风还在哪儿呢?你也来当当小画家,把你眼中的风画出来.(6)语言交流:你是怎样画风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8,(14):47-48
孙智正(青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日食》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遇见》的前面四节,从听觉、视觉、触觉和心理等多方面描述了“遇见”之美;通过它们的铺垫,突出了最后一节里的“人情”.于是,诗歌给人以“天人合一”之感——你看,云朵和云朵拥抱、花朵和花朵依偎、枫叶和枫叶牵手、雪花和雪花共舞,它们都在一起,而“我们”也在一起.“我们”仿佛模仿了物理世界,而物理世界也仿佛有了人情.在这首诗里,人和自然之间,仿佛一个流转着情感的共同体.此外,这首诗的形式也不错,相同句式的回环往复,富于节奏感与音乐美.(选《遇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