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是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中的核心意识。“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远古时期就已萌芽,而后经过儒、道、禅三家向三个不同方向发展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从三家“和”的共同之处,我们也获得了“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用以指引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教学与管理》2006,(12):100-10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能否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不仅需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科、研究社会,而且需要将这三者完美统一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育家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在借鉴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和乐”教育思想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藉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索绪尔(Saussure)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这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到了50年代,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概念,从此语言学研究进入了解释阶段。当前国内学者对这两对概念进行了大量介绍,基于此,通过对这两对概念、其背后的思想及其影响进行详细地对比研究,认为他们二人的二分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影响和推动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组学习和讨论”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追溯“小组学习和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演变和形成过程,突出了其在教育思想和理念转变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着重分析了“小组学习和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参与性学习、建立直接环境、理解媒介信息形态、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程颢和程颐接续中断千载的孔孟绝学,自家体贴出“天理”、“性即理”,由“格物’’(即穷人类社会之理)而达到“致知”,由“致知”到“致和”。二程的“和”思想包涵有天理之“和”、通达政体之“和”、性理之“和”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量哲学、审美史料的梳理,对“和”文化的源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和”内涵的两种不同意蕴。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诸家,尤以史伯、晏婴为代表的“和”思想,从符合客观规律的角度把握“和”内涵,作为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中和”观出现,它以维护封建礼法秩序为目的,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作为“和”文化的主流源头,儒家“中和”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目前传统“和”文化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中和”两个概念不分的倾向。正本必须清源,要继承传统“和”文化的精华,对“和”文化两个源及其流的区别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与蒋梦麟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与蒋梦麟是师徒、同乡,具有相近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均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具有前后相承的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实践方面,师徒相继、蔡规蒋随,共同成就了北大的现代声誉。高等教育思想方面,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学术至上”的大学理想,到“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模式,蔡元培开风气之先,蒋梦麟则坚守余绪,共同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高教领域生根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当中的“和”字,其最初之义只是指声音相应,和谐地歌唱或伴奏,后来发现它亦可指一种编管乐器:历经春秋战国大变革的转型,和字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成为先秦诸子审美音乐思想的主体反映,而且因备受儒家之推崇,最终成为礼乐治国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从“乐和”到“政和”的最终飞跃。从以“和”为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核心到“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的演变历程来看,“和”字是一个有着丰富意义的音乐文字。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认为音乐蕴涵着“仁”、“和”的要素,将乐音之和推及到整个社会宇宙,能使整个社会宇宙得到和谐化的发展,使人类仁道相处。音乐通过艺术的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移风易俗、善民心,最终促成人格的完美实现。从“仁”与“乐”的关系、“和”与“乐”的关系,分析了孔子的“成于乐”的艺术观及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的一生被文学史概括为从诗人到学者再到战士的思想历程,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典型。在他理想的追求和思想逻辑中,其实就是“国家”、“民族”与“人民”这三重概念的发展和纠缠:“国家”是他认知的起点,“民族”是贯穿始终的情感中心,而“人民”则是思想的升华,从中,也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跌宕起伏和知识分子的曲折探索。重述这里的思想演变,对于我们洞见现代国家意识在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深刻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仁”至“和”,佛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善”至“和”,道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道”至“和”。探索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对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优良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它不仅像征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法则,更是各家音乐思想的出发点、立足点。在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思想中,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这个本质就是“和”。嵇康对于“和”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他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终其一生追求余裕美、和谐美和悲剧美,其“和”的审美理想历经了从“非人情”到“则天去私”的转变。这些美学思想在其小说《草枕》和《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漱石美学的形成,最初是缘于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滥觞、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的初衷。此外,国外美学和日本文化对漱石美学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当然,夏目漱石的审美观并非完美无缺,反恩其思想,可以发现它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5.
《乐记》与《齐物论》为儒道思想精华,分别提出“和”与“齐”的治世之方,表达了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同时《齐物论》的“齐物”思想还影响了《乐记》“和乐”思想,具体表现在“齐万物”思想对“乐同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二者对于社会的思考之上,更表现在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之上.  相似文献   

16.
萧友梅先生在中国现代专业音乐史上贡献巨大,与他在如何建设“中国新音乐文化”(即其“新乐”思想)方面的思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本文仅就萧友梅先生的“新乐”思想及在该思想指导下的诸多音乐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意在阐明其音乐实践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并试图进一步探究其“新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新型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潘洁敏 《文教资料》2011,(29):96-98
“和”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思想:“中庸”、“大和”、“空无”。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美,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本茶道中的“和”为中心展开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它对荼道形式和禅的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本文通过对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实现小康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为之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本文从古代的“小康思想”到近代的“小康梦想”再到现代的“小康理想”,阐述了小康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揭示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小康思想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小康理想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自身即人格和谐、人际关系即社会群体和谐、人与宇宙自然整体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四个方面阐述朱熹的“和”思想,指出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整体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不同”为前提的多元和谐观,是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故朱熹“和”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